










景德鎮陶瓷大學元青花博物館(元青花館)已於10月下旬開館,由該校1978級校友鮑傑軍無償捐贈的300餘件元青花修復器及瓷片首次與公眾見面。據悉,該館是內地展出元青花標本數量最多,也是元青花修復件最多的博物館。◆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王逍江西報道
景德鎮陶瓷大學元青花博物館面積近1,000平方米,分唐宋、元、明、清以及工藝和修復展示區域,共展出鮑傑軍無償捐贈的陶瓷標本總計955件(套),其中元青花瓷標本300餘件(含修復件160件)。
這些元青花修復器以及瓷片代表的器型多樣,有大盤、碗、碟、罐、梅瓶、玉壺春瓶和高足杯等,而且品質極高,不亞於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及私人機構的收藏品。
40件修復版元青花大盤
當中有一款青花纏枝牡丹雲龍紋盤(修復件),口徑達45公分,大盤內底心飾雲龍紋,內壁飾纏枝蓮紋,間以弦紋五周,口沿飾一周二方連續幾何紋,外壁飾一周纏枝蓮紋,非常精美,無論器型,還是青花發色,都是元青花的典型代表。像這種大盤(修復器),在該博物館裏共有40多件,數量之多在國內博物館屬罕見。這些大盤的形制和紋飾與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伊朗國家博物館、阿德比爾清真寺、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國外博物館館藏的完整器接近或一致,反映出青花大盤是元代對外貿易和元廷統治者賞賜的重要瓷器。
館內展出6件帶銘文的元青花瓷片。其中一件瓷片帶年號「至正甲申」,與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所藏元青花龍紋瓶上的「至正」年號一致,後者是世界上已知最早有確切紀年的青花瓷器物。此次展出的「至正甲申」瓷片,無疑又是一件重要的「至正」元青花標準器,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填補高校文物博物館空白
景德鎮陶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主持行政工作)呂品昌表示,元青花博物館的建成,不僅有利於景德鎮陶瓷大學成為元青花研究新的學術高地,進一步提升景德鎮陶瓷大學在元青花研究領域的影響力,豐富景德鎮陶瓷大學的文化底蘊;更是填補了我國高校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一項空白,展示了中華陶瓷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創新精神,對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景德鎮陶瓷大學(陶大)校友鮑傑軍介紹,歷經十年把散落在各個角落的元青花標本收集起來並留在景德鎮,這個過程是價值創造的過程,原本幾片標本只能用於把玩,而標本的大量聚集,從量變到質變,就產生了非常大的研究價值和展陳價值,「這批標本捐給『陶大』,一是因為我和太太黃小青與『陶大』都有着極深的淵源。將館名定為『求古歸元』,也是為了紀念岳父黃球古先生對『陶大』所作出的貢獻。二是這批標本對『陶大』的教學和科研,以及學術交流活動都具有極高的價值。三是希望以此能帶動廣大的校友們能夠為母校的建設作出更多的貢獻。」
據悉,元青花的創燒是景德鎮千年製瓷史上的一大重要里程碑。成熟的青花瓷器始燒於公元十四世紀的元代景德鎮,元青花的創燒極大地豐富了陶瓷裝飾,使中國陶瓷進入了以彩繪瓷為主流的新階段。隨着元青花燒製的不斷成熟,元代景德鎮的製瓷工藝也發生了劃時代的進步,由單一的瓷石到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減少了瓷器的變形率,增強了瓷器的硬度,提高了白度和透明度。元青花在中國製瓷業的生產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一直受到古陶瓷研究學者的關注,但元青花燒製時間短,文獻記載和傳世品稀少,於是傳世或出土的元青花瓷片就成了元青花研究的重要載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