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衞生防護中心上周六公布,為白田邨重建地盤26名患有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員進行類鼻疽血清測試,發現其中10人對類鼻疽病菌抗體呈陽性反應,均無症狀。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昨日在電台節目上表示,有研究表明,約4,000宗接觸到類鼻疽病菌個案中,只有一宗會出現病徵,類鼻疽病菌致病性不強,通常長者或長期病患等抵抗力弱人士才會出現嚴重症狀。他指該10名工人曾接觸地盤地下水,有可能因此感染,但沒致病。類鼻疽病菌藏於泥土和地下水中,他呼籲市民切勿直接飲用或使用生水。
林緯遜表示,感染類鼻疽後,大部分人士的潛伏期是1天至21天,但亦有個案可長達幾個月,甚至數年後才發病,因此要再過一段時間,才知道還有無相關個案。類鼻疽菌一般在30厘米至60厘米深的泥土層中存活,如果溫度、濕度、酸鹼度合適,可大量繁殖。暴雨或季風後,細菌可能會沖到較表面的泥土,漂浮空氣中或污染地下水,人類這時吸入受污染空氣,或接觸受污染生水,便有可能被感染。
健康年輕人兒童很少被感染
他表示,是否被類鼻疽病菌感染,受很多因素影響,其中健康良好、年輕人和未成年兒童,很少被感染。接觸病菌的數量也有很大影響,受感染時,進入體內病菌數量多,自然發病機會大。
他續說,感染途徑不同,病徵亦不一樣,透過皮膚接觸感染,相關部位會出現膿腫,吸入或飲用受污染生水,病菌可以引發全身各處病變。長者、有長期病症,尤其糖尿病患者,容易被感染,要小心別接觸泥土和生水,尤其不要使用及飲用生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