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忠團隊在大櫻桃苗木培育基地進行技術指導。
◆山東省果樹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劉慶忠。

「我們正在用自己的品種,走自己的道路。」

常言說,「櫻桃好吃樹難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甜櫻桃(車厘子)種植一直存在「十年九不收」的現象。國家農業農村部黃淮地區果樹科學觀測試驗站站長、山東省果樹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劉慶忠經過20多年潛心研究,破解了這一難題。他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的「矮傑」砧木和甜櫻桃新品種,不僅使得櫻桃好吃樹好栽,更解決了長期以來國外在甜櫻桃育種領域的卡脖子難題。◆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殷江宏、胡臥龍 山東報道

劉慶忠1963年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一個小山村,在他漫漫的求學路上,最難忘的就是家鄉漫山遍野的果樹,亦深感果農的辛勞和不易。他把「山村把我養大,我把山村再壯大」作為座右銘,大學毅然選擇了果樹專業,碩士畢業後被分配到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工作,後到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5年學習期滿,他婉拒了美國教授提供的工作職位,回到祖國繼續從事櫻桃新品種選育研究等工作。

因地制宜擇砧木 引領產業新發展

中國早期的甜櫻桃品種,是從國外引進的。據相關文獻記載,中國甜櫻桃栽培始於19世紀七十年代。1871年,美國傳教士把首批甜櫻桃果木品種帶入中國,種植於山東煙台東南山。此後又有人通過不同途徑從俄國、德國、法國等國家引入一些甜櫻桃品種,種植於青島、大連、威海等地。百年來,國外甜櫻桃品種在中國並不適應,存在樹體高大結果晚、易死樹、「櫻桃好吃樹難栽」等問題。

在美國學習期間,劉慶忠逐漸了解到,甜櫻桃矮化樹形是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回國後就此專門展開研究,推廣甜櫻桃矮化砧木。砧木是櫻桃樹的底座,也是它的「芯片」,是品種優化的基礎。劉慶忠在研究中總結,中國櫻桃存在「十年九不收」的現象與原有砧木不無關係。他從國外引入抗寒矮化的甜櫻桃砧木,也就是早期的吉塞拉五號、吉塞拉六號,其相對穩定的高產量很快受到果農的喜愛。

花開結果挎籃採 懶漢樹形提質增效

「原有的櫻桃樹樹形高大,七八年開花,十年才能結果,且經常因倒春寒而絕產。改用矮化砧木後三四年即可結果,不僅採摘方便,修剪簡單,還年年豐產。」 劉慶忠稱這種矮化樹形為懶漢樹形,他笑着說,「老太太挎着籃子就能採摘,這叫『武大郎開店——只要矮的!』」

國產培育破壟斷 「矮傑」拍價千萬

在推廣國外品種的同時,劉慶忠開始培育自己的矮化砧木。不僅是由於國外砧木亦出現了劣果、不抗倒春寒等風土適應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劉慶忠發現使用國外砧木將面臨侵權的風險。他的擔憂多年後果然得到了驗證——吉塞拉系列品種申請了品種保護,2018年起國內種苗企業已不能使用。

擺在他面前的最大困難是種質材料的高度不育問題。「我們原來種的中國甜櫻桃原產於長江流域,它不耐寒不抗病,由於長期的無性繁殖,容易感染病毒;後來引進的美國吉塞拉砧木是雜交形成的三倍體,這種砧木沒有種子,是不育的,這應該是為防止別人抄他的作業……」

解決這個難題,劉慶忠用了21年時間。業內人都知道,櫻桃類果樹的組織再生非常困難。劉慶忠帶領團隊採用無菌苗的葉片作為外植體,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在矮化砧木葉片上再生芽問題的團隊。而這些都需要經過成千上萬次的重複試驗,摸索試驗所需的基本培養基、激素濃度、激素組合、光照和黑暗的處理、葉片生長狀態、大小等等。那段時間,劉慶忠每天泡在實驗室觀察葉片生長情況,經常工作到深夜。顯微鏡下,工作台旁,到處是他忙碌的身影。長期接觸下來,他經常一眼過去就知道小苗和葉片的微小變化。

隨後,他們在此基礎上用生物技術把葉片下表皮細胞變成幹細胞,又採用染色體組加倍技術把不育的三倍體吉塞拉「變成」同源六倍體新種質,這又是一輪成千上萬次的微調和重複。2018年,劉慶忠團隊終於打破國外壟斷,徹底解決了國外大櫻桃種苗的卡脖子問題,培育出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砧木——矮傑。該品種具有抗寒性、矮化性、抗澇性、 抗熱性等特點,在2020年山東省農科院首屆科技成果秋季拍賣會上拍出了1,25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創下果樹品種拍賣的最高紀錄。

「我們正在用自己的品種,自己的砧木,走自己的道路。」劉慶忠說。

人物名片

劉慶忠,男,1963年6月11日生,山東省果樹研究所二級研究員、農學博士,現任國家農業農村部黃淮地區果樹科學觀測試驗站站長、山東省果樹生物技術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山東省櫻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園藝學會櫻桃分會副理事長,擔任《果樹學報》編委等學術兼職。

主攻櫻桃新品種選育研究,主持承擔國家、省級課題十餘項,主要有中俄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科技平台項目、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技、農業部保種項目等。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20篇,獲得專利12項,主編著作3部。被農村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科研創新傑出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