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賽標
讀懂一座樓,一人就夠了。阿耕叔眼中的振成樓無疑是另一幀風景、另一種感受。這次,阿耕叔的房前庭院被評為福建省「最美庭院」,他坐在一棵紫紅的映山紅樹下,品茗聊天,言笑如花。翠綠的美麗針葵,繽紛的五色茶花,高大的樹葡萄,簇擁在他的身後……
幾十年來,他研究振成樓的每處建築「細胞」,挖掘振成樓的每個「秘密」,每一次講解都有驚喜的發現,宛若破解土樓設置的「文化密碼」。他是福建土樓中最亮的「明星」,接待過多位中外政要、專家學者和歌星影星;他走進央視《東方時空》、《走遍中國》、《中國報道》、《遠方的家》等眾多欄目,紅遍大江南北;那年春節央視公益廣告「筷子篇」滾動播放,阿耕叔的形象更是中外轟動,家喻戶曉。那些難以忘懷的往事,寫在他新出版的《阿耕回憶錄》裏。
振成樓,於1912年由他的父親輩集資興建,耗時五年,花費八萬,設計巧妙,形似官帽,中西合璧,名聯警句鐫刻眾多,成為精美高貴的「土樓王子」。這座按「八卦結構」布局的二環圓樓,外土內洋,採光透亮,天井寬闊,外圍是質樸天然的土樓,中廳卻是典雅堂皇的羅馬式大石柱與斜面屋頂、花紋藻飾,雪白的牆面上書寫着「言法行則,善根福果」、「從來人品恭能壽,自古文章正乃奇」等心靈讀本,讓遊客流連忘返,品味不已。有一則石柱聯曰:「振作哪有閒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讓人驚嘆樓主非同凡響的大視野大境界。
前廳門楣上,石刻着黎元洪褒獎林在亭的四個大字「里黨觀型」。阿耕叔說,這是他曾祖父的故事:1923年,二伯父林鴻超當選為眾議院議員,說起林在亭的父母早逝,便與弟弟林在明相依為命。可是,在明去台灣途經廈門,禁不住誘惑,吸食鴉片,被拘押到永安。林在亭聽聞,痛心頓足,趕到永安贖弟,認為弟弟之錯是自己管教不嚴,懇求代弟坐牢。兄弟回家後,立下家規:凡吸毒子孫一律逐出家門。黎元洪聽後,感動唏噓,題字稱讚他是鄉里學習的楷模。
阿耕叔的父親林鴻輝是民國時期的福建省參議員,曾任江蘇鎮江、福建閩侯等五縣縣長,復辦永定一中兼任校長,民國政府頒贈獎匾「仁心為質」。父親吃飯時告訴他:要怎麼坐、怎麼用筷子,飯粒要撿起吃,吃東西要先讓長輩,「胎盤」種在廚房門後,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父親用毛筆寫了「天地君親師」五個大字貼在他的臥室,成為他的座右銘。
可是,土改後被評為「地主」成分,父親從此厄運連連,被逐出振成樓,住牛棚受盡折磨。阿耕叔受到牽連,受盡奚落,遭盡白眼,只能在牛棚裏簡單結婚。多年以後,父親病逝,阿耕叔每到父親墳前,總會想起懊悔一生的事,痛哭流涕。原來,父親重病,叮囑他漳州打工回家時,帶點漳州柑回來。他答應了。春節前回到家,父親問:「回來了,漳州柑有買嗎?」阿耕叔心裏一愣,不該聽工友買桔子不如買豬肉的勸說,答道:「漳州柑很貴,沒買,下次買吧。」父親無語。不料,春節後父親病逝,再也沒有盡孝心的機會了……
文革結束,阿耕叔告別八年牛棚生活,重新搬回振成樓。父親獲得平反,恢復「開明紳士」的名分。有一天,美國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師克勞得·奧利澳參觀考察振成樓,住了二天,拍攝了數十卷膠卷,聽了阿耕叔的講解,驚嘆道:「啊,客家土樓,別具一格的傑作!」不久,振成樓迎來了一批批的日本遊客,他們是從美國出版的雜誌上知道永定土樓的。法國留學生安娜一行數人,參觀完振成樓,急於趕回龍岩,阿耕叔顧不上吃午飯,立即帶他們抄小路趕到班車停靠站。他銘記父親「來者就是客」的家訓,經常免費接待特殊客人。遊客驚奇的目光、驚訝的讚嘆,成為他研究振成樓的素材與通道。他雖然只有小學學歷,卻悟性驚人,不斷更新自己的講解詞,讓遊客驚喜不斷。他發現木樓梯轉角放煤油燈座,有的是尖尖的三角形,有的是圓形的。他說這是最早的指示牌,尖的表示還可以上樓,圓的表示到頂了……
有一對法國夫婦來振成樓住宿,阿耕叔為他們提供了有沙發、電視、席夢思的房間,他們搖頭,表示要「古老的床」。他打開一個房間,裏面有一張脫漆的舊式床。法國人看後又搖頭說:「墊的不要棉被、毯子,你們最早墊什麼?」阿耕叔說:「稻草,可是現在沒人用稻草了,只有草蓆。」法國人笑了:「好好好,就要草蓆!」阿耕叔愣住了。他們樂滋滋地把草蓆鋪好,抬頭望見電燈,又搖頭,說:「要一盞煤油燈。」把忽閃忽閃的煤油燈,送入漆黑的房間,他們開懷地笑了。原來,他們是來土樓體驗昔日生活的,拒絕燈紅酒綠的都市喧囂,追求自然淳靜的鄉村生活,是他們的休閒需求……
國際旅遊學會主席莫里森考察永定土樓後,讚嘆說:「20年前看到永定土樓的圖片,就一直嚮往來土樓看看……土樓,對中國來說是非常特別的地方,是福建旅遊最讓人難忘的地方。因為土樓有一個很不可思議的結構,而且充滿了客家文化。我相信,福建土樓可以成為繼長城和兵馬俑之後的第三個中國標誌。」阿耕叔還記得他為莫里森講解時的情景……
30多年前,我與阿耕叔相識。後來,我倆常在一起開永定政協會,他給我講述的振成樓故事,至今記憶猶新。每次見面,他總關切地問我:「你的胃病好了沒有?」然後給我介紹醫生。他出版《阿耕與土樓》,囑我寫序言,我倆成為忘年之交。我知道他能成為福建省首批「十佳金牌講解員」、獲得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不是浪得虛名。有一天,他來電說:「胡老師,中央電視台要我講述客家美食,你說我怎麼講比較好?」我內心油然升起對他的敬佩,他的好學、善思、原創,不斷豐富着振成樓的含金量。我建議說「您可以着重講客家美食的『純、香、鹹、意』四個字啊……」
振成樓塑造了阿耕叔,阿耕叔守護了振成樓。阿耕叔與振成樓在映山紅襯托下,很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