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陽波 陝西報道)延安革命紀念館成立於1950年7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建成的革命紀念館之一。2006年10月,正式動工拆除原館建新館;2009年8月28日,新館全面建成並免費對外開放。延安革命紀念館建築面積29,853平方米,基本陳列面積為10,677平方米。現擁有館藏文物3.6萬多件,歷史照片1萬餘張,圖書3萬餘冊,調查訪問資料百餘卷,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宣傳為一體的革命紀念館,現年接待觀眾近400萬人次。
在實體展陳的基礎上,革命紀念館推出系列雲端數字展覽《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通過實地取景,採用720度全景虛擬現實、三維影像、照片縫合等先進技術以及語音導覽、視頻介紹、互動分享等特色功能,以沉浸式空間觸動觀眾心弦,讓革命文物真正「活」起來,讓紅色文化更加生動易懂,走進觀眾心裏,走入民眾生活。
通過延安革命紀念館官網進入數字展覽現場,紀念館序廳正前方,一組展現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和工人、農民、軍人、知識分子以及國際友人在一起的主體雕塑巍然矗立,左上角標有「1935-1948延安」字樣,昭示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陝北及延安戰鬥了13個春秋,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觀眾讚沉浸式感受崢嶸歲月
整個展覽除了實景展示,還在每一部分都配有音頻講解和視頻展示,讓人身臨其境。展板上的圖片和文字,可以在參觀者的操作下,多角度瀏覽,不僅能清晰地展現展覽的細節,同時結合圖像融合技術,形成沉浸式空間,帶來更好的參觀體驗。有民眾遠程參觀展覽後表示,《偉大歷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陳列》數字展,將館藏優質文物資源通過數字化技術進行了完整展示,並融合圖文視頻、音樂動效等形式,讓觀眾沉浸式感受了延安時期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