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鑽漏洞不具名交易 掃8.4噸黃金鈀金套現轉賬
香港海關採取代號「煉金者」行動,破獲歷來最大宗洗黑錢案,揭發有不法之徒利用在香港可不具名交易貴金屬的漏洞,以大量買賣貴金屬清洗黑錢。調查顯示,兩名男子於2020至2021年間透過兩間公司及三個銀行戶口,合共交易8.4噸黃金和鈀金,套現後轉賬至離岸公司或空殼公司戶口,合共涉款35億元。海關於本月21日搜查多個住宅單位及公司拘捕兩男,檢獲多部手提電話、手提電腦、銀行文件、支票簿、公司開立文件及貴金屬公司交易單據等證物。◆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
海關昨日公布的案情指,兩名被捕男子分別為30歲工人及48歲工程技工。其中,48歲工程技工報稱月入約2萬元及居住公屋,但在2021年成立一間報稱經營電子產品貿易的公司,並在同年7月開設兩個銀行戶口,於7月至11月間利用戶口接收17億元可疑款項。
雖然該公司報稱經營電子產品貿易,但海關發現其中8.6億元來自一間貴金屬貿易公司,而該男子在收款的同日或短時間內,都會將資金轉至離岸公司或空殼公司戶口,其交易對象明顯與業務性質不相符。
疑用偽造文件掩飾資金來源
調查發現,該名48歲疑犯涉曾指示貴金屬公司將他變賣的貴金屬約6億元款項,直接存入其本地空殼公司戶口,但這些戶口與其公司業務無關。當銀行進行客戶盡職審查時,他向銀行提供一些文件,以證明其銀行戶口內可疑大額交易資金的合理性。海關懷疑屬於偽造文件,企圖掩飾資金來源及去向。
另一名30歲工人報稱月入約1萬元,是一間貿易公司的銀行戶口授權簽署人。海關發現他在2019年10月開設公司戶口,並於2020年1月至8月間共收取12億元可疑款項,其中超過六成來自多間珠寶公司或貴金屬公司,部分公司更是案發時剛新成立。該男子在收款後會利用銀行轉賬或找換店將資金匯到內地公司,但收賬及出賬公司與其業務性質不同。
海關相信該兩名男子的公司並非貴金屬行業,但頻繁地到一間本地押運公司提取大量黃金及鈀金,而兩人所操控的公司銀行戶口亦在短時間內進行大量貴金屬交易款項,懷疑涉及洗黑錢活動。
兩人共25萬涉犯罪得益凍結
本月21日,海關突擊搜查三個住宅單位、兩間秘書公司、一間貴金屬貿易公司及一間找換店,拘捕涉案的兩名男子及檢獲大批涉案文件等證物,並凍結兩人合共25萬元懷疑犯罪得益。海關根據檢獲的貴金屬交易單據顯示,兩名被捕人涉嫌透過變賣貴金屬合共8.4噸,利用公司銀行戶口清洗合共35億元黑錢。
海關有組織罪案調查科高級監督李艷萍表示,在今次案件中,不法分子是透過數以噸計的貴金屬試圖掩飾洗黑錢活動,主要由於貴金屬的價值高、體積小易於運送,且目前在香港可不具名進行買賣,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多重買賣貴金屬及用戶口轉賬進行洗黑錢。她呼籲從事貴金屬的貿易商多加注意及了解交易對象的背景,並保留相關交易紀錄,以免被不法之徒利用成為洗黑錢的中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