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葛沖 北京報道)新中國成立之初,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國家經濟經歷土地改革、計劃經濟、對外開放、加入世貿等多個改革節點,短短幾十年完成了西方國家工業革命以來數百年發展進程。但無論前期的國力積累,還是如今國際合作,中國從沒有將對外擴張和掠奪作為發展自身的手段,而是不斷加大開放,與其他國家一起走合作共贏的發展路線。
例如,「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與沿線多個國家進行合作,幫助這些國家興建基礎設施,發放低息貸款。新冠疫情以來,中國更第一時間向一些有需要的國家提供大量醫療物資及疫苗等藥品,幫助這些國家從疫情下快速恢復秩序。中國還多次宣布對非洲等經濟不發達國家免除相關貸款,及對發生自然災害的國家第一時間發放人道主義援助。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同於西方,新中國多年快速發展,主要依賴四大紅利: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和平紅利、合作紅利。這四大紅利對中國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宋偉也說,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一直快速穩定發展,與主要經濟體之間的互利交流不斷增多,這對於當時缺乏資金和技術的中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中國經濟崛起的奇跡,主要是發生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全球市場向中國的企業開放,全世界的企業、資金和技術來到中國,從而使得中國在很短時間內實現了驚人的高速增長。宋偉認為,中國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增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調動各級政府的積極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是中國能夠在短期內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的根本原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