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由於「夾」有夾雜的意思,而夾雜又有混合之意,所以「夾」可引申作「合」,從而賦予了「夾」有「和/兼」的意思。
某人如理虧在前,通常有點心虛,於是「提高聲浪」且以「惡形惡相」示人;除可藉聲勢一遮醜態,還可把對方嚇退。廣東話會用「聲大夾惡」來形容上述這類人。
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大清被迫開放多個通商口岸,貿易迅速擴張。由於通商關係,西洋鑄造的銀幣,稱作「銀圓」大量流入中國,嚴重影響中國金融幣制。大清皇朝有見及此,授權部分省份鑄造「銀圓」,開創了中國本土鑄造銀幣的先河;往後各省相繼自行鑄造,漸漸取代了外國「銀圓」。就在此潮流下,有奸商混水摸魚,在鑄幣的過程中把銅摻進或以銅餡鍍銀,這類含銀量不足的假幣統稱「銅銀」。由於標準的「銀圓」與「銅銀」夾雜在市場上使用,人們在進行交易時都會提高警惕以免蒙受損失。
清末民初,政局與治安俱不穩,不法之徒恃着有靠山,便拿着「銅銀」花費。這班無賴在光天化日下使用假幣,如被揭發不單沒因事敗而逃,反而「聲大夾惡」地狡辯一番,嚇得店舖的夥計或老闆慌忙收下。「使銅銀夾大聲」這句廣東俚語就此生成,及後泛指某些人做了壞事還「聲大夾惡」,一副「理直氣壯」的模樣。
話說回來,以前廣州有間茶居就容許茶客使「銅銀」。該老闆是有其原因的,使幾個「銅銀」只算被佔了小便宜,若然為了這個「小動作」而拒諸門外,或怒斥一番,該位客人日後還會來光顧嗎?可能也把那些同樣想佔小便宜的人嚇跑,那就得不償失了。
這邊廂,有個準備到市集買豬的人不知從何處收到一些「銅銀」,他自然是不甘心去吃這個啞巴虧,怎也想找個機會儘快把它使出去,當然也希望能「順利」離開現場。那邊廂,有個在市集賣豬的人很想把他一頭「病豬」賣出,但又害怕被人看穿而不肯買,於是準備找個藉口向僱客提供特別優惠。無巧不成話,二人竟然在市場上遇上了。由於是各懷鬼胎,買賣在最短時間內成交,交易完成後二人各自掉頭就走。二人不約而同地邊走邊笑,滿以為都佔了對方的便宜。廣東人會叫這種大家不講誠信,相互欺騙的手法做:
使銅銀買病豬
正是:
銅銀使去一身鬆,豬仔成交立收工。
買個唔知豬有病,賣個唔知銀係銅。
就買賣雙方以假對假的局面:賣「病豬」的收了買方的「銅銀」,暗地裏高興「病豬」得以脫手。買方用「銅銀」買了「病豬」以為得計;誰不知「病豬」的肉不能吃,吃了可能會生病。以事論事,買賣雙方誰也沒賺,誰也沒虧,他們都是在不自覺下自願完成交易,所以就出現了以下多個歇後語的版本:
使銅銀買病豬——分頭走佬
使銅銀買病豬——兩家喜歡
使銅銀買病豬——一場歡喜一場空
使銅銀買病豬——雙方都冇蝕底
使銅銀買病豬——偷雞唔到蝕揸米
廣東人會把那些男女雙方條件欠奉由媒人促成的婚姻說成一個使了「銅銀」,另一個就買了「病豬」,煞是風趣幽默。
有一種騙人伎倆是專門找熟人下手的:熟人就是相熟多年的人包括親人,所以不妨有詐;還有被騙了也礙於熟人而不方便,或不好意思開口聲討或追究。在嘗過未成熟「黃皮」的苦澀或甜味不足後,「了哥」學聰明了,下次已懂得選熟的來吃,所以就產生了以下俚語:
黃皮樹了哥唔熟唔食
廣東人會用「唔熟唔食」來說人不是熟人不下手(欺騙)。不說可能不知,「了哥」又叫「八哥」,正寫是「鷯哥」;其中「鷯」的文讀是「療」、白讀是「了3-1」,「了」只是個近音俗寫。與此俚語異曲同工的還有以下一句:
熟人買爛鑊
把一隻爛鑊賣給熟人,及後給他發現了一般都不想破壞情誼而不會追究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