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笛安的最新長篇小說《親愛的蜂蜜》,小說以單親媽媽崔蓮一與熊漠北的愛情發展為線索,以熊漠北與崔蓮一的女兒成蜂蜜的互動為基調,探尋成年人的心靈與情感世界的維度。這本書是笛安創作中的標誌性作品,從衝突回歸到從容,亦是對笛安人生有轉折意義的一本書。小說中的孩子像一束光,照亮了成人更大、更豐富、更龐雜的世界。《親愛的蜂蜜》是一部以孩子為起點,使成人再次思索人生的心靈之書,是她給這個堅硬世界的一點溫柔。◆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笛安,本名李笛安,1983年8月2日出生於山西太原,中國當代作家,畢業於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 2003年,首篇小說《姐姐的叢林》發表於文學雜誌《收穫》。2005年,因長篇處女作《告別天堂》而嶄露頭角。2008年10月,憑藉小說《圓寂》獲《小說選刊》首屆「中國小說雙年獎」。2009年3月,出版長篇小說《西決》,後獲第八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最具潛力新人」。 2014年11月,出版長篇小說《南方有令秧》,後獲第三屆人民文學新人獎長篇小說獎。2018年12月,出版都市長篇小說《景恒街》,獲2018年度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獎。
日前,笛安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評論家張莉,作家石一楓,作家、編劇丁丁張與本書責任編輯趙萍一起通過直播與眾多讀者分享了《親愛的蜂蜜》這部書。
近十年寫得最順的小說
在新書分享會上,笛安表示,《親愛的蜂蜜》是她最近十年裏算是寫得最順的、寫得最快的一次,「從零到初稿不到3個月。中間過了一個年,後來2月份的時候花兩周做修改,又增加了兩萬字。」笛安說,這是一個非常愉快的寫作過程,「作者本人寫作時候的愉悅是可以通過文字去傳達的,我相信讀者能夠感受到哪本書作者寫得比較辛苦,哪本書比較愉悅。」
之所以給書中小孩起名「蜂蜜」,就是給人一種溫暖以化的感覺。「這個孩子每次的發問像給成人世界打了一束光、打開一扇門,這個光能照亮成人,本來一個成人的世界比孩子更大、更豐富、更龐雜,但是孩子的一束光過來之後一下子把你的心靈全部打開。」
以男性視角觀察母女關係
《親愛的蜂蜜》雖然取材來自於笛安的生養經驗,但她卻以男主角為第一視角進行講述。對此笛安的解釋是,母親跟女兒是世界上最複雜的關係之一,跟母親和兒子、父親和兒子都不一樣,這個勢必要牽扯到非常非常多的東西,它會完全變成另一種小說,「是一種我目前還不是很有興趣的小說。」同時,笛安也不想重複「龍城三部曲」裏面女性角色。於是,她用男主角熊漠北做第一人稱,「我需要一個視角代表觀眾、代表讀者,用一個外部視角去觀察這對母女,很多幽微和沉重的東西可以繞過去。」
《親愛的蜂蜜》被認為是笛安最為親近的小說,小說中男主角與小孩蜂蜜的相處,有很多是取材於笛安本人的經驗。「有了小孩以後有一個非常神奇的體驗。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會有一些瞬間讓我想起我都不知道我還記得的事,自己小時候某些瞬間的感受,我經常想到我小時候某一個下午,好像發生過什麼,如果沒有這個小孩,我這輩子可能沒有機會激活這些回憶。」這也是為什麼笛安在寫作過程中一直很順的原因,寫着寫着,笛安發現,她寫的並不是一個大人跟孩子之間的友情,也不是寫男主角跟單親媽媽的愛情,「我想寫一個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人的前半生」。
作為八零後作家的旗手之一,笛安以描摹當代都市人群的生活見長,她的幾部長篇小說都在青年一代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丁丁張在分享中也談到:「作為獨生子女一代成長起來的人,我們很少能夠有機會與別人一起交流成長。但小說中通過成蜂蜜與熊漠北的互動,展現了很多溫柔,是我們這一代很自我成長起來的人,認識自我的一種很好的方式。《親愛的蜂蜜》通過一個家庭中受改革開放、下海分居這些重大時刻對一個小家庭的影響,描摹出八零一代人的成長小史。」
笛安一直以來都關注當代人的生活,在這部小說中,她還探討了當代人想愛卻不敢愛的問題。小說中的崔蓮一與熊漠北相互考量,進退持守時,他們要考慮的問題是過去的感情經驗造成對彼此的判斷,崔蓮一也必須面對養育的責任,而這種責任意味着愛情不再是她和他之間的唯一問題,還有孩子的問題。
帶給人溫柔想望
張莉談到,這部小說所描寫的當代生活讓人感受到溫暖,「有一種愛,甚至有一點希望。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很多人是愛不動了,不想愛了,懶得愛了,都是很躺平的,不相信愛。這個作品特別難得的地方是,它讓我們重拾愛的信心。男主角熊漠北也是結過兩次婚,這是第三次戀愛,崔蓮一有一次失敗的婚姻,所以某種意義上,這是兩個在愛的故事裏已經失敗的人,愛的失敗者重新面對愛的故事。」
《親愛的蜂蜜》可以被視作笛安全新的創作面向,這源於她成為母親後人生角色的變化。她將生活體驗投射於書寫之中。從處女作《姐姐的叢林》開始,笛安勇於拓展自己寫作的邊界,將筆觸深入各式題材。在「龍城三部曲」中,笛安追溯了一代人的成長,展現了一個家庭的愛恨糾纏。此後,《南方有令秧》探求歷史寫作的可能性,《景恒街》觸及都市生活的浮沉,透露出笛安探索未知領域的書寫慾望。
而在《親愛的蜂蜜》中,笛安斂起鋒芒,跌宕起伏的愛恨情仇不再,代之以日常生活的細碎瞬間。不斷豐富的閱歷與歷經滄桑的淡然,使笛安的書寫再次「成長」。她將與孩子相處的點滴感受滲透文本,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展現了都市男女的情感生活,為讀者呈現出了成人世界的理想願景,對勇敢、尊重、真誠、包容、同理心等價值的關懷。
笛安自嘲道,在年輕的時候寫東西喜歡整一些大詞兒,比如「生命的名字叫徒勞」,生怕別人不知道你很成熟。「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寫作時想急着證明我知道這個世界是很複雜的,你不要小看我。」而有了孩子之後的笛安卻有一天突然意識到,「我成了那個複雜的世界的一部分,我不需要證明這件事」。
「以前總在想着我為什麼要活着,有什麼意義。但是有了孩子之後,人生再沒有意義也不能死。」這是笛安在書中寫到的一句話,也是母親這個身份帶給她的最大的一個改變,「你突然覺得以前困擾你的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了,因為反正這個小孩長大之前你就得活着,而且你還得好好活着才能保護他,這是我自己都沒有想到這麼輕易就完成的一個改變。」
對笛安而言,以真切的文字復現自我的生命體驗,既是她從初入文壇至今的追求,亦是她今後的創作走向。當她步入日常,積聚平淡而動人的生活瞬間,並將隱於其中的真情悉數寫入小說,展現了無數與讀者共情的時刻。這是《親愛的蜂蜜》在這個物質主義至上的時代,帶給讀者的一抹溫柔想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