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獻策:解決社區醫療資源分散 統籌家庭醫生服務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日前公布的施政報告中表示,政府將於今年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並公私營合作構建基層醫療服務。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將成立的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以及配套的策略採購統籌處和醫療設施規劃和發展督導委員會等,會致力建成預防為主的基層醫療系統,緩解公立醫院壓力,令每個家庭有固定的家庭醫生。醫衞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及關注醫療問題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均認為,目前社區的醫療資源分散,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須整合各項服務,並統籌家庭醫生為高風險病人提供檢查及治療,至於縮短內科專科門診輪候時間20%仍太長,而林哲玄認為須降低新症及舊症比例,才有望進一步縮短輪候時間。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林哲玄:構建網上平台 讓病人有得揀
基層醫療方面,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統籌公私營界別基層醫療服務並制訂標準和設立質素保證機制。盧寵茂昨日指出,會於今年內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
林哲玄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社區內有私家醫生、牙醫及中醫等醫療資源,但並無協調,各自為政,故管理局角色重要,「病人出院後若要物理治療、語言或心理治療等跟進,需要有人專責統籌社區提供有關服務,唔使再用公院資源。」他認為應要構建網上平台,集合十八區不同醫療服務參與者,讓病人選擇服務。
另外,地區康健中心提供健康檢查,倘發現有血壓高等高風險人士,管理局可轉介家庭醫生跟進,「病人可以揀睇開嘅醫生,如果無就提供一個名單畀病人選擇自己區內醫生,呢啲都要管理局去建立同統籌。」
彭鴻昌在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1990年的基層健康服務工作小組報告書已提出類似建議,設管理局整合醫療服務,「衞生署有長者健康中心,唔少長者又睇醫管局嘅診所,又或去地區康健中心,呢啲資源要整合。」
他指出,地區康健中心亦擔當重要角色,應加強橫向連結社區其他服務資源,縱向則連結公營醫療系統,如在社區的病人病情變差,要轉介到公院,而公院病情穩定的病人則轉由社區服務跟進,管理局要清楚訂立有關準則。
彭鴻昌:「慢性病治理先導」須擴範圍
盧寵茂昨日表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乃將經地區康健中心識別高血壓及糖尿病高風險市民轉介到私營界別檢查治療,政府資助約一半檢查和治療費。
彭鴻昌認為,長者除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外,還有不少其他慢性病,認為先導計劃初見成效後需要擴展範圍,且病人病情不同,醫療成本或由數百元至數千元,政府資助一半費用,基層病人亦未必能負擔,應為有經濟困難病人提高資助額或將治療費用封頂,以免有關病人不參與先導計劃。
林哲玄表示,高血壓及糖尿病是最多人患有的慢性病,先納入計劃可以理解,但日後亦應逐步擴展範圍,包括病情穩定的心臟病患者、中風康復者、退化性關節病患者、腦退化病人、癌症康復者等,現時私家醫生已協助注射流感及新冠疫苗,私營界別亦可提供更多預防服務,如提供腸癌、乳癌等篩查,以及子宮頸癌抹片檢查。
須降新舊症比例才有望縮短輪候
對施政報告提出縮短內科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20%,彭鴻昌直言並不足夠,「內科新症現時平均輪候時間要120個星期,減了20%也要近100個星期,仍未滿足到病人希望盡快求診的需要。」
他指出,除內科外,長者也有不少病患如痛症及骨質疏鬆等,需解決其他專科輪候時長的問題。施政報告提出設綜合診所提供跨專業支援,減少病人須輪候不同專科時間,既可方便病人,因不少長者一兩種病患便要看不同專科,若綜合診治能減少他們逐個專科應診,「可以由一個專科醫生主診,就病人不同情況諮詢其他專科醫生意見。」
林哲玄指出,縮短輪候時間不能單靠增加人手資源便能解決,而是應減少新舊症比例,「目前每睇一個新症就有九個舊症,如果唔減低比例如一個新症四個舊症,將來可能愈嚟愈多舊症,壓縮咗睇新症嘅時間,輪候時間會更長,所以病情穩定嘅舊症就要轉介去社區基層醫療服務,有多啲時間睇新症。」
他又贊成設綜合診所跨專科看診,指出一些罕見病會令不同器官出現問題,「如果要睇四個專科,每三個月覆診一次,則一年要睇十多次專科,而罕見病嘅病人唔多,可以集中一日有不同專科醫生會診,可以慳好多時間。」
對醫管局會廣泛採用視像會診及推出藥物送遞服務,林哲玄認為病人若病情穩定,視像會診可省卻病人到醫院的時間,但指出送遞藥物或未能向病人清楚解釋用藥情況,應用好社區藥劑師資源,交由社區藥劑師配藥並向病人解釋藥物效用和服用方法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