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香港超過四成人並無宗教信仰,然而本地呈現的宗教信仰景貌可謂多姿多彩,稱得上是東西方文化的熔爐。根據官方的資料顯示,在香港各主要宗教中,佛教和道教信徒各佔100萬人,基督宗教84.3萬人,伊斯蘭教22萬人,印度教徒4萬人,錫克教徒1萬人。此外,猶太教、袄教、巴哈伊教、德教、天德聖教和民間宗教信仰者如天后、關帝、黃大仙等,為數亦不少。換言之,在宗教和睦共處方面,香港這彈丸之地在全球眾多城市中堪稱模範,鮮見因不同信仰而導致暴力流血衝突事件,大家都能和衷共濟、存異求同,維繫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
從學理上來說,宗教作為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領域產生的作用、社會動員能力以及提供的社會資本,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課題,而宗教如何成為社會各要素間與不同利益群體的黏合劑,成為社會資本增值的催化劑,以及變成社會和諧的異數等研究課題,亦漸受關注。這次筆者不打算以這個硬繃繃的角度來刻畫香港宗教共融,而是以個人親身經歷,說明一個沒有註冊的機構在過去歲月見證宗教的共融故事。
故事開端由筆者的一段工作經驗談起。當時筆者進入香港某間佛教聯合總會工作,被會方委任為佛教秘書,加入一個名為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秘書處工作。這個組織成立於1978年6月16日,天主教香港教區轄下的宗教聯絡委員會作為召集單位,旨在建構一個聯誼溝通平台,讓各宗教領袖親身見面和接觸,冼梓林先生被推舉為召集人。佛教及孔教代表區潔名先生響應,並建議可以就各宗教關心的社會議題達至共識,發揮宗教界團結力量,造福社會。
籌備小組為促進領袖們在座談會中順利地進行討論,提供六個不同的主題,包括傳播媒介之道德水準問題、青年問題、宗教團體目前面臨的困難、宗教之發展在本港面臨的問題、西方文化對宗教的衝擊和宗教思想交流。這個籌備會議奠定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正式成立,六宗教是指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香港孔教學院、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香港天主教教會、香港道教聯合會等。
這在香港宗教的發展歷史中,領袖們能跳出自己宗教的框框,以寬容及開放的態度與其他宗教領袖締結友誼,共同譜寫出不同宗教合作的新篇章,同時亦開展了中西宗教領袖對話的新頁。
回顧過去44年,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舉辦了不少有意思的活動,如向政府反映社會議題,包括加強品德教育、關注賭波規範化、傳媒社會良知、加強監管網吧等,以及促進世界和平、關注環保以及促進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等。值得一提的是,它每年定期舉辦宗教思想交談會,旨在為六宗教教友提供更廣泛的宗教知識,藉此促進彼此之間的教義、理論、儀式以及文化等範疇,為宗教共融和平做了積極的貢獻。
再者,每年新春之際,六宗教共同發表新年文告,表達對世界及香港社會的關懷與祝福。筆者最深刻難忘的經驗便是2003年聯同秘書處同寅在金鐘香港公園茶具文物館安排慶祝組織成立25周年籌備事宜。當年活動,由領袖們主持「時間囊」,並且揭示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親書的「龢衷共濟,存異求同」石碑。
由此可見,宗教在現代社會的公共領域針對社會不良風氣和存在流弊,扮演監察者、良知者以及反省者的角色,對社會移風易俗帶起催化的作用。其後,「時間囊」資料交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系保存,並且成立網上資料庫(http://www.crs.cuhk.edu.hk/csrlhk/)供公眾查閱,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進一步研究。
◆ 李鈞杰(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現職為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作品見佛門網,近作〈戰後香港佛教興辦教育(1945-1960年)〉刊載《新亞論叢》第21期。)
逢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