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出自學問,經濟方有本源;心性見之事功,心性方為圓滿。 (《格言聯璧·學問類》)
二、捨事功更無學問,求性道不外文章。 (《格言聯璧·學問類》)
「經濟」一詞,現代中國人常掛在口邊或書於筆下,但其實這個兩字詞古已有之,只是古今意涵不同。
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禮樂篇》使用了「經濟」一詞:「皆有經濟之道,謂經國濟民。」《宋史·王安石傳》中記述了宋朝理學家朱熹對王安石的評論:「(王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後世皆以此詞為「經世濟民」的意思。
至於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經濟」一詞,乃是日本明治時期學者用以翻譯西方「political economy」所造的術語,在清末民初時期被梁啟超及其同時代的人引入中文。
儒家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所謂的「三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所謂的「八目」。這「三綱」和「八目」可總括為「內聖」、「外王」的工夫。
「內聖」工夫,始於「學而時習之」的學習,重點不限於書本知識,同時也需學做人,做君子。《論語》載有子夏的名言:「學而優則仕」,出仕辦的正是經世濟民的「外王」事業;但做了官,也要「仕而優則學」,用時下的講法,就是學無止境要不斷進修,自我增值,終身學習。
《黃帝內經》說:「有諸形於內,必形於外」。「內」與「外」一體兩面,互為表裏。「經濟」源出於「學問」,有學問方有泉源;「心性」圓滿於「事功」,有事功方能彰顯。誠如朱熹《觀書有感》所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本文所錄的第二則格言,相信作者是有感於世情而發的。如前所述,儒學本來是十分注重實用的,但發展到宋明理學,儒生越來越偏好抽象、玄奧的理論,變得與社會現實脫節,被後世譏評為「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
期望讀者不忘「學以致用」的名訓,別滿足於只做呆在象牙塔裏的「兩腳書櫥」,更不要成為只懂答試卷的「高分低能」一族!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