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將召開的中共二十大,將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作出總體展望,並重點部署未來五年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當前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7月底召開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會上提出,未來五年「要緊緊抓住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着力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
需突破低成本模仿性創新
「根據歷史經驗,嚴重疫情的宏觀經濟後遺症會持續數十年,利率水平大幅下降,量化寬鬆導致貧富分化加劇、全球經濟困局愈發嚴峻,全球宏觀經濟治理進入未知領域。」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黃群慧認為,大變局首先體現在全球經濟治理困局,其次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創新加速「革命」,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以及綠色化趨勢已經明確。第三是由全球經濟治理困局加上技術變化導致的生產和貿易的變局,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中美貿易摩擦、疫情等外部衝擊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鏈。最後是國際力量對比進入了深刻調整格局,最典型的變化就是中國的和平崛起,也就是「東升西降」,中國成為第二大世界經濟體。
大變局之下中國已定下明確的節點目標,未來五年至十年要進行兩個關鍵節點的跨越和衝刺。2025年前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到2035年跨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黃群慧認為,未來五年關鍵仍是轉型突破,需要突破過去低成本或基於低成本模仿性創新的局限,尋找實現現代化的新動能。
促大範圍高水平市場開放
「以前後發優勢是低成本的勞動力,現在大國經濟是新的比較優勢,要基於這個比較優勢來尋找創新點。要利用大國經濟優勢自主創新,驅動整個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由此,對於下一步發展和改革,黃群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包括深化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正確處理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關係;中國要通過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市場開放,努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等。中國還要加快完善科技和產業創新體制機制,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解決「脫實向虛」結構失衡。
要提高居民收入升級消費
「要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和完善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健全通過勞動、資本、土地、數據、技術等生產要素獲取報酬的市場化機制,加強對居民收入的減稅、退稅力度等。」黃群慧同時提出,要加快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挖掘國內消費潛力,在新型城鎮化中加快消費轉型升級、塑造新型消費體系。
社科院經濟所預測,中國需要在「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期間,大體保持年均5%至5.5%增速,在2025年前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035年達到中等發展國家收入水平,人均GDP需要達到23,000美元以上,預計在2025年到2035年間實現4%-5%的增長,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到2035年,按照匯率算,中國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