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倩(中)與同事不斷摸索改革工藝,多次破解行業難題。
◆孫一倩每日穿梭於實驗室、生產車間和設計院之間,攻克了不少核心技術。

從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長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化工「女超人」,山東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主任技師孫一倩投入了近30年超乎常人的努力。她在幾十米高的鋼鐵叢林裏鑽進爬出,於無數個夜晚加班到天明,每日穿梭於實驗室、生產車間和設計院之間,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難題「終結者」,奠定多項化工產業創新成果和技術專利在行業領先的地位。◆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江宏 濟南報道、圖:香港文匯報山東傳真

1993年中專畢業後進入華魯恒升,孫一倩起初只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雖然在工作之前就對電視上戴着安全帽的帥氣女工心生嚮往,但當真正面對塔罐如林的設施和閃閃發光的儀錶時,她在興奮之餘亦有一絲忐忑,深感書本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單薄。

工業化工的基礎保障是裝置安全穩定運行。孫一倩的化工生產過程控制崗,便是主要負責上述工作,也是化工生產中人數最多的一個工種。在工作不久後的一個夜班,孫一倩正和師父在操作室監控系統運行,突然間所有照明全部熄滅,廠房內外一片漆黑,機器的轟鳴聲戛然而止,一切都變得異常安靜。孫一倩回憶,當時她嚇得一動也不敢動,但師父卻迅速拿出事故燈從容處理,緊張但不忙亂。很快來電了,系統又重新開啟。「我從心底裏佩服師父的那份從容和擔當。既然選擇了幹化工,我就要成為師父那樣的人。」孫一倩事後這樣激勵自己。

從那以後,她虛心向老師父請教,細心摸索工藝數據。為了便於觀察師父操作調節控制和對應的操作參數變化,即使是上夜班她也經常一站一夜。2年後,她成為同期進廠青工中的第一個主操作手。「自己能控制一套裝置安全穩定運行的興奮和快樂,讓我深切感受到了技能賦予我的力量!」

日工作逾12小時 成功啟動DMF裝置

20世紀末,隨着國際聚氨酯產業向中國的轉移,DMF(二甲基甲酰胺)發展前景廣闊。2000年,華魯恒升建設首套有機胺裝置,這是企業從無機化工拓展到有機化工,尋求跨越發展的一個項目。孫一倩作為主力被抽調到新崗位參與生產線的啟動。當時孫一倩所在的企業,既要面對國外企業技術封鎖,也要面臨國內行業競爭。面對一切未知,她晚上挑燈研究流程,白天和同事一起研究啟動生產線方案,歷時整整3個月,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最終完成首套DMF裝置啟動,並一次開車成功。

當時孫一倩的孩子只有11個月,為了保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咬牙把孩子送回了河北老家。當兩個月後她終於抽出空去看孩子時,孩子卻怯生生地躲在姥姥背後,已經完全不認識媽媽了。

經過反覆摸索,孫一倩逐步掌握了獨特的控制操作法,使有機胺蒸汽消耗下降近30%。僅此一項就使每噸產品生產成本降低400元(人民幣,下同),一年增效3,000萬元。在孫一倩和同事們的不斷探索和革新中,短短5年間,將DMF裝置產能提升到23萬噸,使華魯恒升成為全球最大的DMF製造商,質量和消耗指標也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這意味着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有機胺的生產技術,領先於同行。」

憑藉豐富的操作經驗,孫一倩還在2009年11月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技能大賽中,取得了兩個單項第一和個人總成績第一的好成績,成為全國技術能手。

「走火入魔」摸索技術 睡覺也不忘工作

2010年,華魯恒升決定研發試驗5萬噸煤製乙二醇工業化項目。孫一倩被指派參與工藝包和操作流程優化。乙二醇產品主要用於生產合成纖維、化妝品和炸藥等,最大用途是用於製造服裝的上游原料聚酯纖維,該原料被稱為「服裝面料之母」。但是煤製乙二醇生產工藝被國外嚴密封鎖,如果想上馬項目就必須依靠自力更生搞研發。為了盡快摸索出這套新裝置的控制技術,孫一倩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狀態。

為了測試和改進工藝,孫一倩經常在幾十米高的鋼鐵叢林裏鑽進爬出,裝置裏面上萬個點位,她幾乎全部親手觸摸操作過。有一次深夜加班回家,孫一倩累得躺在沙發上不知不覺就睡着了。孩子想叫她回房間睡,孫一倩迷迷糊糊地坐起來就問「是5萬噸嗎」,孩子跟爸爸抱怨說,「我媽只有工作的時候,智力才比較正常」。

經過無數汗水、甚至淚水的淬煉,公司5萬噸裝置也成功投產運行,而開發建設50萬噸煤製乙二醇項目又即將開始。為了保證項目設計和工業化生產的無縫銜接,公司委派孫一倩直接參與設計開發的全過程。

帶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孫一倩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50萬噸項目的設計建設中。從2016年年初到2017年年底,整整兩年,孫一倩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出差。2018年9月30日晚,孫一倩親手加入最後一種原料,緊張觀察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數據變化,一切正常!裝置成功啟動!孫一倩難掩激動的心情,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更令其高興的是,她在設計過程中進行的一些工藝優化,在裝置運行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其中一項改造每年可降低9,000萬元運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