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北京藍」到「雙碳綠」 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堅戰」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2018年,生態文明正式寫入憲法……十年風雨兼程,站在新的時間節點回望過去,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如今,天藍地綠水清、萬物生機盎然的美麗中國正從願景走向現實。 ◆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一存、凱雷 北京報道
「大家可以看到,夜空中繁星閃爍,在天空中劃出一道道明亮的跡線,這叫『星軌』。」9月中舉行的中宣部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向媒體介紹一張以故宮午門為背景的夜晚天空星軌圖照片,「要拍出這樣的照片,一定要空氣質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
多措治霾 重污染天數減87%
2022年年初,舉世矚目的北京冬奧會舉行,全世界都在感嘆中國的飛速發展,卻唯有「冬奧藍」不再像2014年「APEC藍」一樣成為熱詞。因為如今在北京,藍天白雲幾乎是常態,不再會引起特別的注意。
2012年的官方數據顯示,彼時,中國26%的環保重點城市和17%的地級市空氣質量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而在2013年,北京全年重污染天數就達58天,相當於平均每周1天重污染。
經過十年治理,北京的空氣質量明顯改善,2021年重污染天數也降到了8天,PM2.5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到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降低了63.1%。放眼全國,官方數據顯示,十年來,中國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6%,重污染天數減少了87%。黃潤秋表示,中國已成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
為什麼中國的空氣質量能有這樣大的改善?「國家先後出台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包括大氣十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推進大氣污染治理。」黃潤秋表示,十年來,中國構建了覆蓋全國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並實時公開監測數據。基本消除重點地區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扭轉多地夏季臭氧污染的多發態勢。
調整結構 碳排放強度降34.4%
他介紹,十年來,中國大力調整結構,加快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目前能源消費增量有三分之二來自於清潔能源,大力實施北方地區冬季的清潔取暖,有2,700餘萬戶農村居民告別了過去煙熏火燎的冬季取暖方式;十年來,中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建立了世界最大清潔煤電體系,有10.3億千瓦煤電機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此外,還大力調整交通運輸結構方面,重在發展綠色交通體系;大力優化城市環境治理結構。
2020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作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承諾。黃潤秋表示,十年來,中國碳排放強度下降了34.4%,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居世界第一。去年中國上線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綠色日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造林「增綠」 森林碳匯增長7.3%
十年來,中國森林面積增長了7.1%,達到2.27億公頃,成為全球「增綠」的主力軍;森林碳匯增長7.3%,達到每年8.3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抵消了中國一年的汽車碳排放量。
中國的環保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也被國際關注。今年2月,美國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的反污染之戰》報告中就指出,中國空氣治理努力為全球貢獻了四分之三大氣污染物的減少,更有望延長本國居民的平均壽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