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周紹基 ) 近日多個西方國家的經濟有衰退跡象,加上英國的「減稅恐慌」和瑞信財務危機事件,都令市場憧憬美國會放慢加息步伐,甚至有「通脹快將見頂」之說。但中金認為,現時期待美息政策會調整實在為時尚早,因為當前美國勞動市場依然強勁,勞動力供給未出現實質性改善,這意味着通脹風險還未解除,投資者不宜期待美國會停止加息。
瑞信事件難引發金融危機
中金最新報告指出,就目前來看,美國9月份非農數據比市場預期更好,這將大幅增加11月加息75個點子的機率,退一步講,就算周四公布的9月通脹數據回落,聯儲局也不會因為1個月的數據而減緩加息步伐。
市場目前最為擔心的,是即使持續加息可能導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但聯儲局也未必很快降息。中金的研究顯示, 歷史上,美國出現「滯脹式衰退」,聯儲局的降息時間點平均發生在衰退後的4個月,反而「通縮式衰退」一旦出現,減息的時間點平均發生在衰退前的5個月,顯示「滯脹式衰退」的減息時間來得更慢。
近期英國出現「減稅恐慌」,以及瑞信財務危機事件,但中金認為,這並不足以讓美國放緩緊縮。有投資者認為,這兩個事件會增加金融危機的概率,從而迫使聯儲局減慢加息步伐,甚至提前轉向寬鬆。中金認為,這想法並不成熟。首先,英國「減稅恐慌」的根源在於政府減稅政策太激進,引發市場對「財政主導」的擔憂,若央行為配合財政擴張而轉向寬鬆,反而會加劇擔憂,加大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能源危機加劇歐洲通脹
至於瑞信事件目前尚不足以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歐美政府已加強金融監管,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覆蓋比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均顯著提升。中金認為在這情況下發生金融系統性風險的概率或不大,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仍是高通脹,並非金融不穩定。
受 「北溪」天然氣管道遭襲影響,歐洲能源供給不確定性上升,加上油組決定減產,市場對歐洲今年過冬取暖、供電生產的擔憂情緒持續發酵,推升能源價格繼續大幅上升。截至10月7日,德國天然氣價格與電價雖較之前高位有所回落,但仍然是2019年平均水平的8至10倍。
現時歐元區19個成員國中,有10個國家的通脹率達到兩位數,其中荷蘭通脹達到17.1%、德國10.9%、意大利9.5%、西班牙為9.3%,法國相對較好,但也有6.2%。如此高通脹下,預計歐央行將繼續被迫「忍痛」加息 。中金預期,歐央行於10月底的議息會議上,將繼續加息75個點子,並於12月中的議息會議上再加息50個點子。歐美央行繼續加息,勢將令全球流動性更趨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