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展示手印和簽名。 香港文匯報記者賀鵬飛 攝

重陽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倖存者集體祝壽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賀鵬飛 南京報道)10月4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中國法定的老年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當天舉行「銘記歷史記憶、守護歷史證人——2022年重陽節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慰問活動」,為大屠殺倖存者集體慶生祝壽。王義隆、薛玉娟、謝桂英、葛道榮、艾義英、夏淑琴等9位倖存者及後代出席活動。參加活動的倖存者寄語年輕一代在珍惜當今幸福生活的同時,也不要忘記過去的苦難歷史,並以史為鑒奮發圖強。其中年齡最長者薛玉娟更表示,「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祖國更加強大,再也不要被別人欺負!」「我一定要好好地活,看着我們國家越來越好。」

參加活動的倖存者平均年齡在92歲以上,其中最年長的王義隆和薛玉娟老人已經99歲,即將迎來百歲大壽。兩位老人代表倖存者切生日蛋糕,大家同唱生日祝福歌,祝老人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九九」諧音是「久久」,紀念館選擇這一天為老人們集體祝壽,意在祝願老人們幸福健康快樂的生活長長久久,也是多年來紀念館一直持續的傳統。王義隆、薛玉娟、謝桂英、葛道榮、艾義英、夏淑琴等9位倖存者老人,以及他們的後代、紀念館工作人員圍坐在一起,笑語不斷。老人們全都穿着喜慶的唐裝,掛上寓意長壽的葫蘆,並在壽桃上描畫「壽」字。

收藏手印 歷史記憶接力傳承

活動中,9位倖存者老人在手印盒中按下手印並簽名,這些手印將被紀念館永久收藏。半生苦難,半生家國,被拓進一枚枚鮮紅印記裏。這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的手印背後,都有一個歷經苦難後獲得重生的倖存者的故事。老人逐漸老去,和時間賽跑是紀念館的重要任務,製作和收藏倖存者手印正是紀念館留存歷史記憶、傳遞歷史真相的重要方式之一。

憶往昔苦難 嘆今日盛世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攻佔南京時,年僅14歲的薛玉娟被日本兵用刺刀刺傷胸部,在母親苦苦哀求下薛玉娟才逃過一劫,她父親的右腿也被日本兵刺傷。「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祖國更加強大,我們再也不要被別人欺負!」如今已是百歲老人的薛玉娟感慨地說,「我一定要好好地活,看着我們國家越來越好。」

96歲的倖存者葛道榮老人也非常激動地說道:「今年是建黨101周年,又逢新中國73歲華誕,我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衷心感謝紀念館對我們的關心和照顧。」

葛道榮回憶起10歲那年,日軍攻佔南京後,他和家人到金陵女子學院難民區避難時,遭強行闖入的日軍在腿上戳了一刀。沒有一起逃到難民區的葛道榮的叔叔,幾天後被發現慘死在自己家中。撫今追昔,葛道榮告誡年輕一代珍惜當今的幸福生活,同時也不要忘記過去的苦難歷史。

94歲的倖存者艾義英老人在感懷往事時眼眶也不覺濕潤了,她的父親、叔叔、堂哥等7位親人都在日軍屠城時被殘忍殺害。「爸爸去世了,媽媽帶着我們吃了上頓沒下頓。如今祖國強大了,生活幸福,死去的同胞如果能活到今天,過上今天這樣的安穩日子該多好!」

讓倖存者晚年幸福美滿

艾義英老人的兒子黃興華經常陪同老人參加紀念館活動,他說,「紀念館總是說,『有什麼困難儘管提』,作為家屬非常感動。感謝紀念館,讓每位倖存者在這個大家庭裏開心、安心、舒心。」倖存者夏淑琴的外孫女夏媛也表示,感謝紀念館長期以來對倖存者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呵護,讓他們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

「倖存者既是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也是歷史的見證人。你們的遭遇,不僅是個人的,也是國家的;你們的傷痕,不僅是現實的,也是歷史的;你們的形象,不僅是個體的,也是民族的。」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紀念館館長周峰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館出席國家公祭儀式時,都親切接見了倖存者代表。「讓老年人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深情的牽掛。

周峰說,為了「銘記歷史記憶、守護歷史證人」,多年來,紀念館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發起成立了南京大屠殺受難者援助協會,組織和發動社會方方面面,為這些曾經遭受苦難的老人們提供疾病救治、關愛慰問、健康呵護等力所能及的服務,讓倖存者們感受到黨和國家、社會對他們的關愛,讓飽受滄桑的老人們晚年生活更加幸福、溫暖!

此外,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5周年。截至目前,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剩55位,平均年齡超過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