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分析辯題是比賽勝利的第一步,而辯題的分析就是為了鎖定戰場。那為什麼要鎖定戰場呢?

因為辯論比賽的時間有限,要在甚短的時間內,有效建立一方的論證,並取得評判的信任,並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對於正方而言,鎖定辯題的討論範圍,就可以將論證責任縮小,並在有限的時間羅列論據,集中論證。

相對而言,對於反方而言,鎖定辯題有助找到推翻辯題的突破口,集中力量攻擊。所以,不論正方或反方,透過分析辯題,鎖定辯題範圍,都是準備比賽重要的一環。

界定語越多 邊界越清晰

分析辯題有不同方法,其中一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留意辯題字數。先問大家一個簡單問題︰辯題字數越多,辯論範圍是越大還是越小?

答案是兩者成反比。因為辯題字數越多,往往意味着辯題的界定語越多,辯論的邊界就越清晰,範圍越小。隨着辯論比賽活動的成熟,一些比賽主辦方更是有意在辯題上以增加字眼的方式,限制辯論範圍,使討論更為聚焦。所以,當我們遇到辯題字數較多的情況時,要特別小心,例如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場比賽︰「預防小學生上網成癮,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在這場比賽中,正反雙方都針對「上網成癮」的字眼作出了定義,如正方說是「過度使用互聯網,不能自我控制,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反方說是「病態行為」。

嘗試刪字眼 看範圍改變

此外,雙方都提出了各自的主線。正方提出上網成癮是一種生活習慣,而這個習慣的主要場景是在家庭而非學校,所以家庭對這個問題的控制及介入比學校更有效。

反方則提出上網成癮背後的成因,是與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有關,這些需要包括成功感、朋輩認同、自我肯定價值,而學校往往能在這些方面發揮重要功能,例如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提升同學的成就感。

雙方的主線可謂中規中矩,但面對這條長達21字的辯題,我們要進一步思考如何鎖定辯題。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嘗試刪除某些字眼,看看辯題的範圍會否有很大的改變。

例如這條辯題中,「預防」一詞如果拿走了,就會使範圍大幅擴展至與網癮相關的所有事宜,如事後的補救,所以「預防」是一個關鍵詞。就這個字眼,雙方同學都有處理,如正方提到要將上網成癮的機會減到最低;而反方集中上癮的心理因素,並認為要從此着手,才能治本。

除了「預防」外,還有一字重要但易被忽略,就是「小」學生。試想一下,辯題可以不限定「小」學生,如果限定了,雙方的論證,包括用到的論據,應更緊扣小學生的學習階段(如小學的課程設計、學校配套)、年齡階段(一般6歲至12歲)。在「小」學生的範圍中展開論證,不只可以減輕論證壓力,也可以使論據更為具體、聚焦。

比賽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kLP4OVlfE

◆ 任遠 (現職公共政策顧問,曾任職中學、小學辯論教練,電郵︰yydebate@g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