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用於正路,愈聰明愈好,而文學功名,益成其美。聰明用於邪路,愈聰明愈謬,而文學功名,適濟其奸。(《格言聯璧·學問類》)

上一期的文章題為「品學兼優,德才並舉」。做人若能做到品德高兼且才學好,固然是最理想不過的了,然而諺語有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世上要找一個品德才學都是頂尖的人並不容易,誠如蘇轍《牛李》中所言:「德與才不同,雖古人鮮能兼之者。」

由此衍生出一個問題:當品德與才學兩者如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時,到底是前者更重要呢?抑或是後者更重要呢?這既是一道育人的難題,同時也是一道治國的難題。

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兼政治家司馬光,在其史學巨著《資治通鑒》中總結出「德為才帥」的著名論斷,他寫道:「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司馬光提出,才德均臻上乘者是聖人,才德俱欠缺者是愚人,德勝於才者是君子,才勝於德者便是小人。聖人當然是最難得的,若找不到,可退而求君子;否則,寧可用愚人,也不要用小人,因為任用有才無德者,對國家和人民的危害遠超於任用愚人。

也許有讀者會說,有才無德而成大業者多的是,最典型者莫過於曹操了,《三國演義》更為其度身訂做了一句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親身演活了什麼是「奸雄」,還在政令中表明要徵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這可說是明目張膽地顛覆了儒家以德為本的傳統價值觀了。諷刺的是,日後獨攬曹魏大權,並讓子孫謀朝篡位的司馬懿,正是只重才不重德的曹操一手招募而來的!

自古以來,能被冠上「大奸臣」之名者俱非泛泛之輩,沒有過人的謀略、口才、領導能力,是做不來的。可惜的是,他們把聰明用於邪路,為了一己之私利而弄權、搞陰謀、坑害忠良,終至身敗名裂並遺臭萬年。

現代社會以金錢掛帥,有些人為求眼前的利益而不擇手段,其中以售賣「黑心食品」為禍尤烈。此等奸商雖能獲利於一時,終必因誠信破產、道德敗壞而為天下人所唾棄,誠足為誡。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