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聯同本港3間大學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研究成果,證明功效顯著。圖為研究團隊會見傳媒。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治療成效

醫管局:續推動中醫藥科研 加強中西醫協作

中醫在治療新冠及後遺症上擔當重要角色,醫院管理局聯同香港3間大學及7間中醫診所的研究發現,新冠康復者在接受3至6個月中醫治療後,發燒、咳嗽、頭痛、氣喘等新冠後遺症病症有所改善,有三成康復者的咳嗽、氣喘和乏力問題得以「斷尾」,而中醫治療亦有效改善康復者的肺功能及個人體質。有關的研究結果上月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Chinese Medicine》,是香港首份於國際期刊發表的中醫新冠復康診療臨床研究 。醫管局表示,未來將積極支持和推動更多中醫藥科研項目,及加強中西醫協作治療。◆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醫管局聯同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及浸會大學和7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前年9月至去年12月期間,跟進及記錄150名年齡介乎18至80多歲的新冠康復者,接受中醫治療效果,並於昨日公布研究結果。

十大新冠後遺症均改善

研究顯示,近九成新冠患者康復初期的肺功能普遍較同齡人士低、6分鐘步行測試未符同齡健康人士的標準水平,七成人屬於肺脾兩虛或氣陰兩虛,較常出現發熱、倦怠乏力、乾咳、肌肉或關節病,及頭痛等10大新冠後遺症,但在接受中醫治療後,後遺症病症及肺功能均得到有效改善。

浸大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在記者會上表示,在接受中醫復康治療後,分別約有三成康復者的咳嗽、氣喘和乏力症狀都獲得根治。他指出,新冠康復者的肺功能較同齡人士為低,在未接受中醫復康診療時,只有5%至6%人在6分鐘步行測試中達標,但在接受3個月治療後,達標人數比例提升至10%,6個月治療後比例進一步升至15%。有肺阻塞風險的患者,在治療後由約30%降低至約20%。

卞兆祥表示,中醫診療還可以改善康復者個人體質,治療前僅有8%康復者屬健康的平和體質,半年後則增至16%。惟仍有84%人,即126人未達健康體質,反映新冠病毒的傷害仍不容忽視。

其中一名康復者為一名63歲的女士。她在2020年8月確診新冠,後來因咳嗽氣喘、流涕、胸悶、頭痛、心悸等後遺症而求診中醫診所。中醫師在診斷後,處方了射干麻黃湯加減。經7次治療後,該名女士的黃痰消失,咳嗽、氣喘、胸悶及心悸症狀均消失。

向世界展示中醫藥優勢

另一位43歲的女士康復後出現咽喉疼痛、早晨和夜間流鼻水,及急行和上樓梯易氣喘的後遺症,透過4次中醫治療後,其流鼻水及氣喘症狀得以改善。該名女士指,每次診症,中醫師都會根據病人的不同狀況改變療方,又大讚:「中醫真嘅對我好有幫助。」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中醫)黃巧雲表示,該科研結果充分證明新冠中醫復康治療的效果,有助提升本港中醫循證科研的水平,於國際科研學術平台展示中醫藥的臨床療效和優勢,向世界展示中醫藥治療新冠的有效性和優勢。目前,現時每日中醫診治患者已由每日30個至50個提升至每日1,800個,亦有預留名額予長者,未來將積極支持和推動更多中醫藥科研項目,包括為新冠住院病人提供中醫診療服務,以及加強中西醫協作治療,為市民帶來更好的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