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國央行近來紛紛加息,希望紓緩需求以遏抑居高不下的通脹,然而各地政府同時陸續推出高額紓困計劃,試圖拯救經濟,卻引發反效果,反而刺激需求急升。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阿諾德形容,隨着物價飛漲衝擊經濟,各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正陷入「拉鋸戰」,欠缺針對性的紓困政策或有助短期遏制通脹,長期卻會迫使利率繼續上升,可能引發各地政府與央行之間的緊張關係。

歐洲能源價格今年節節攀升,歐洲央行連續兩次大手加息應對。與此同時,歐盟各國財政補貼方案可謂五花八門,包括設置電費上限、實施燃料補貼退稅,以至推出廉價公共交通車票等措施。大型保險公司安聯集團估計,連串紓困措施已花費各國近5,000億歐元(約3.78萬億港元),歐盟計劃向能源企業徵收的1,400億歐元(約1.05萬億港元)暴利稅,料也將全數用作紓困。

政府投入愈多 愈抵消加息效果

通常而言,央行加息本質是為收緊貨幣政策,利用高利率為需求端降溫,從而遏制物價上漲。然而阿諾德指出,多國紓困計劃覆蓋範圍過於廣泛,提高消費能力卻又無法滿足需求,政府為類似措施投入資金愈多,愈會抵消緊縮貨幣政策的效果。丹麥丹斯克銀行首席策略師克里斯蒂安森便解釋,「歐洲央行的工作會相當困難,連串經濟措施刺激下,央行很難和預期一樣盡快穩定通脹。」

專家指解決供需平衡為先決條件

部分毫無章法的紓困計劃更恐怕會擾亂市場。英國財政大臣夸騰的大幅減稅方案和能源價格上限計劃,分別花費450億和1,500億英鎊(約3,823億和1.27萬億港元)資金,開支龐大卻不見開源措施,自然觸發市場恐慌,引發鎊匯危機和債券拋售潮。美國總統拜登政府免除數十億美元學生貸款,亦被指只會為美國通脹火上澆油。

歐債危機也是歐洲另一揮之不去的陰影,意大利等國家的政府債務水平已是岌岌可危,一旦與歐盟稍有摩擦,或會引發經濟動盪。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前日便強調,任何政府的紓困計劃都應是「暫時且有針對性」,從而遏制助長通脹的風險,保持債務可持續性。

如今歐美多國通脹率仍在高位徘徊,許多經濟學家都質疑若不解決供需平衡,政府試圖藉補貼避免經濟下滑以緩解通脹的方法,恐怕根本行不通。巴克萊銀行首席歐洲經濟學家阿達尼亞就提醒,「現時財政寬鬆程度並未讓歐元區免於衰退,能源需求也不見減少。」

曾任職歐洲央行的摩根士丹利首席歐洲經濟學家艾森施密特也認為,財政寬鬆其實提高了並無經濟壓力階層的消費能力,「如果你是一名的士司機,你或許無法因財政補貼省下多少積蓄,但削減燃料稅等計劃涵蓋和幫助所有人,反而很可能會過度刺激需求。」 ◆綜合報道

多國紓困計劃挑戰重重

美國

降低通脹法案未奏效

◆美國參議院上月通過總值約7,400億美元(約5.8萬億港元)的《降低通脹法案》,不過法案許多條款經多次修改,明顯只對個別行業有利。法案頒布後,美國8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按年升8.3%,仍高出預期值。

◆總統拜登上月頒布免除學生貸款措施,被指變相加劇通脹。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美國政府為此需花費4,000億美元(約3.13萬億港元)。

英國

激進減稅方案惹恐慌

◆英國財政大臣夸騰上周五公布激進減稅方案,還動用公帑提供能源補貼。市場憂慮英政府需大幅舉債維持開支,觸發英國股匯債齊受壓。

◆今年的經常賬戶(衡量來自貿易與海外投資淨投入指標)赤字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8%,逼近二戰時水平。換言之,英國民眾因貨幣貶值更加貧窮,卻無法享受貨幣貶值帶來的好處。

法國

赤字壓力續增

◆法國前日公布450億歐元(約3,399億港元)降低通脹預算,從明年1月起,將天然氣與電力價格增幅限制在15%,並提供稅務優惠,預算赤字勢將增加。

◆單是今年第一季,法國公共債務佔GDP比例便達114%,到明年債務總額更可能增至破紀錄的2,700億歐元(約2.03萬億港元),預測法國明年經濟增長率將跌至1%。

德國

高額補貼仍難救經濟

◆德國政府已連續3次推出紓困計劃,累計支出950億歐元(約7,176億港元)。單是為期3個月「公共交通廉價月票」便花25億歐元(約188億港元)補貼,最終因財政負擔沉重未能延長實施。

◆能源價格高企,大批工廠即使獲補貼也被迫減產停業。當地消費者購買力到明年恐跌3%,是1970年代以來最大跌幅。

意大利

新政府政策不被看好

◆意大利右翼聯盟在競選期間,宣傳增加政府開支、提高養老金額度及實施稅收減免等補貼政策。報告指相關政策支出料達800億歐元(約6,043億港元),佔意國GDP達4.5%。

◆公共債務佔GDP比例已升穿150%,緩解債務問題需依靠歐洲央行,但極右翼政府日後在公共財政問題上,恐與歐盟有更大摩擦。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