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珏

上周五,我有幸在香港浸會大學獲頒授榮譽大學院士。榮譽大學院士雖說是榮譽,但這份榮譽一點也不簡單。

香港浸會大學的前身是1956年創立的香港浸會書院,1972年改稱香港浸會學院,1994年11月,立法局通過有關條例,浸會升格為大學。浸會大學的榮譽大學院士是從2006年才開始頒授,頒給不同領域的社會傑出人士,以表揚他們對社會作出的重大貢獻,並希望通過各院士的個人經歷和成功經驗啟發學生。

每年頒授院士的人數並不相同,頒授多年總人數也不到百人。今年是第十七屆榮譽大學院士頒授典禮,除了我,還有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何嘉坤、慈善家和企業家呂寧義同時獲得這份榮譽。3位獲得者,從歷年的榮譽院士頒授來看,人數都不算多,這充分體現了浸會對頒授榮譽院士的嚴謹重視。當天我參加典禮,也充分感受到這一點,整個頒授的流程,不論是如何鞠躬、如何戴帽、如何拍照,每一步每一個細節都非常嚴謹仔細。為了保證典禮的規範隆重,我們還提前接受綵排,充分了解如何走位、如何接受主席授予榮譽大學院士,如何鞠躬致謝,直到所有流程能精準銜接、一氣呵成。這種嚴謹重視充分體現了這份榮譽的崇高無價。

獲得這份榮譽,我非常高興,首先當然是對我藝術奉獻社會,關愛青年孩子的認可。這也是我公公魯平生前對我的影響和支持,巧的是,1998年,香港浸會大學也曾頒授榮譽法學博士給他。時隔24年,我也在浸會獲得榮譽,相信他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和高興。

我很榮幸,在當天頒授典禮上,還代表3位獲得者做了感謝致辭。我說,適逢香港今年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的里程碑,在高光時刻裏獲此殊榮,讓我們倍感榮幸。我很感恩,香港給了我很多,打開了我的眼界。我創辦香港弦樂團,積極為本地青年藝術家創造舞台和機遇,用音樂傳遞愛的能量給基層孩子,這些夢想的實現,都是香港給了我各種歷練和膽量。

近年來,國家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見證着這一切,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潮平兩岸闊」。香港的青少年即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只要有夢想的人,就能在香港融合、創新、實現夢想,這就是這個城市的魅力。

我經常鼓勵我的學生、樂團的樂手,做一個合格的音樂家不是只顧技藝,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思考更遠大的夢想,通過一己之長,為社會作貢獻。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教授的致辭,也談到了這個理念。他說,榮譽大學院士「獲得的稱譽並不單是基於個人成功,也源於他們致力與別人分享成就。他們影響着社會下一代,幫助他人實現夢想,並通過教育和慈善為社會帶來希望。他們創造機會,建立平台,助人展翅高飛,為大家樹立了優良的榜樣。正如著名運動員雷·倫納德(Ray Leonard)所說:「成功的意義除了是實現夢想以助己,也在於實現夢想以助人。」

這份榮譽確實不簡單,既肯定了過去,又影響着未來,「影響着社會下一代」,獲得這份榮譽對我而言更是一種鞭策,衷心希望未來助力更多的年輕朋友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