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安全是黨中央治國理政頭等大事
香港文匯報訊 9月23日,秋分,我國迎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放眼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稻浪隨風起伏,玉米長勢喜人,田野上鋪展着豐收的圖景。糧穩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四川考察糧食生產時指出:「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據新華社報道,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烏克蘭危機、極端天氣頻發等背景下,中國夏糧實現增產,秋糧克服多重挑戰,豐收有基礎、有希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帶領億萬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14億多人口要吃飯是最大國情
今年糧食問題備受關注。國際糧價高位波動,農資價格大幅上漲;去年秋汛造成中國三分之一的冬小麥晚播、長勢複雜。糧食壓艙石能否穩得住,直接關係經濟基本盤。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14億多人口要吃飯,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
有措施有能力確保糧食穩產增產
為做好今年糧食生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中央財政分三批累計下達補貼資金400億元,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分赴田間地頭,推動小麥促弱轉壯;農業農村、水利、應急、氣象等部門加強會商和預警、因地制宜抗旱減災……春去秋來,夏糧產量在去年高基數上再增產,秋糧豐收在望,有力檢驗了中國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證明了中國有措施、有能力確保糧食穩產增產。
10個中央一號文件部署「三農」工作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從2013年至2022年,連續10個中央一號文件全面部署「三農」工作,圍繞抓好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採取了一系列舉措。
10年來,各地各部門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加快良田建設,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推動現代種業和農業機械化發展,構建保障機制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有關部門制定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規定配套考核辦法,推動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共同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各地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之路。
10年來,中國糧食產能再上一個千億斤新台階,越來越多綠色優質糧食產品擺上百姓餐桌。2021年糧食產量連續第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3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國家倉廩充實,為經濟社會行穩致遠夯實了根基。
十年糧食成就
◆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
◆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
◆糧食產量連續第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3公斤
◆人均糧食佔有量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
◆來源:新華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