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敬 立法會議員
隨着全球人口老化,癌病、心臟病、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腎病等慢性疾病在全球亦日趨普遍,難免加重公營醫療壓力。為滿足民眾的醫療需求,各地政府不斷增加醫療開支,美國的公共經常性醫療衞生開支總額相對於稅收總額比率達58.8%,但醫療服務質素仍飽受當地民眾批評。
香港方面,特區政府近年投放在公共醫療的經常性開支不斷增加,從2015/16年度至2020/21年度間已上升54.3%,但本港公共醫療服務仍然一直為人詬病。排期看不同醫療專科,往往用上以年計的時間。在第五波疫情期間,公共醫療系統瀕臨崩潰,更突顯問題的嚴重性。當時出現的亂象,部分源於安老院舍之間缺乏協調、部分專科病床空置,以及醫護人員工作量不均等,這均屬於資源運用問題,並非盲目增加開支便能解決。
面對目前的醫療困局,除了輸入非本地醫護人員減輕人手短缺壓力外,當局也可結合長期護理服務及預防醫學,加強基層醫療及家庭醫學,推動醫社合作,減少出現長者被迫長期留院醫治等不理想情況,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政府應善用社區網絡,加強市民對預防醫學和個人健康管理的意識,同時透過靈活及多元化手法,為居於社區的長者提供基層健康護理服務,提高長者自我照顧的能力,重心由「治療疾病」轉移至「治未病」,以減低長者患病、入院的機會。
除此之外,政府要同時責成醫管局檢視資源分配的機制及人力資源安排,提升醫療資源的效益。各公立醫院亦應加快邁向全面電子化的智慧醫院,結合先進醫療技術、流動資訊科技,以及物聯網的應用等,支持病人診治流程,為病人提供無縫及有延續性的醫療服務,提升整體醫療質素及效率。
另外,自疫情爆發至今,中醫在本地醫療系統扮演着重要角色。據今年4月世衞發表的《世界衞生組織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專家評估會報告》,中醫藥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並有利於降低輕型或普通型病例轉為重症的風險。第五波疫情期間,中央派出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來港協助抗疫,為加強中西醫協作提供良好基礎。
故此,特區政府應正式將中醫納入公營醫療系統,並支持中醫在應對疫情中發揮更大作用,例如為出現「長新冠」症狀的病人,提供轉介至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選項,並寬減相關費用。政府同時亦要研究改善中西醫會診的轉介機制,確立中醫在本港醫療系統的專業定位,亦為市民提供多一個醫療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