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周之冕花卉扇面
◆明代陳嘉言《梅竹寒禽圖》
◆清代趙之謙《歲朝清供圖》
◆清代朱耷《荷塘雙鳧圖》
◆元代劉秉謙《竹石圖》
◆清代高其佩《鷹木圖》
◆清代沈銓《柏鹿圖》
◆清代石濤《松菊圖》
◆清代虛谷《花果圖》
◆唐代花鳥畫斷片

花鳥畫是以動、植物為主要描繪對象的東方傳統畫科。追溯歷史,其總是伴隨中華文化的傳承而發展。花鳥畫通過對花、果、鳥、獸的描繪,既裝點了生活,又抒發了畫家的思想感情,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在各種題材的繪畫中表現出十分鮮明的特點。早前,在大連旅順博物館舉辦的《無意爭春——中國古代花鳥畫展》,透過45件古代花鳥畫孤本、精品,意在讓觀眾體會中國傳統繪畫的文化內涵,共品生活之斑斕。◆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旅順博物館書畫部副研究館員、策展人劉兆程表示,早期中國的彩陶、青銅器、玉器上都出現大量花卉、鳥禽等圖案,而花鳥畫正式成為一個繪畫門類,始於唐代。此後,院畫的富貴、文人畫的野逸、士大夫的即興抒情、職業畫家的精雕細琢,各具特色,相映成趣。在此過程中,不但留傳下來大量有形的花鳥畫作品,也形成了無形的多種繪畫技法,這些都是中國畫的寶貴財富。

宋元盛行竹石題材

在唐代,花鳥畫已經趨於成熟,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科。劉兆程說,這一時期的花鳥畫不僅表現在紙、絹上,也表現在壁畫上,讓唐代的花鳥畫更加異彩紛呈。同時,新疆地區出土的具有裝飾性的絹本花鳥畫,極其罕見,既豐富了唐代花鳥畫的樣式,也對研究工作增添重要意義。

兩宋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宋徽宗的花鳥畫,具有極強院體畫藝術特色。在畫院之外,以水墨表現為主的寫意花鳥畫已經出現,以梅蘭竹等抒發「性靈」,亦稱「文人畫」或「士大夫畫」,成為與院體畫迥然不同的繪畫格調。

到了元代,文人畫替代院體畫成為主流,一直影響至明、清以及近現代的花鳥畫。「歲寒三友」、「四君子」等題材風行一時,以竹喻高風亮節、以蘭示超塵脫俗、以梅宣凌寒鬥雪、以菊表傲骨冰霜,這與當時多數文人「堅韌」、「有節氣」的文化內涵緊密相連。與此同時,內心的情感通過題畫詩來表現,則賦予了花鳥畫更多的內涵。

此次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元代劉秉謙《竹石圖》,乃是畫家傳世的孤本。全圖以墨色和汁綠為主,繪湖石及掩映石後的雙勾竹篁。結構靈秀多姿,勾染精妙利落。畫心自題「至正乙未春壽陽劉秉謙為克明憲掾作」。鈐「秉謙」、「劉氏之益」、「冰雪相看」三印。畫心題寫的「至正乙未」即公元1355年。作為元晚期作品,劉秉謙的《竹石圖》曾被中國近代「甲骨四堂」之一的羅振玉收藏,並著錄於所編的《丙寅稿》中,後被旅順博物館收入。

在元代,秀石、枯木、翠竹,或一枝數葉的獨特構圖方式構成了中國畫竹題材作品的基本形式,進而出現了許多以竹石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和大批專擅表現竹石的畫家,如李衎、高克恭、趙孟頫等都是元代畫竹石的名家。他們不僅賦予了竹石圖新意,也影響了明清畫家竹石的畫法。

明代宮廷畫成主流

明代前期,以崇尚宋代院體畫風的宮廷繪畫為主流,代表人物有林良、呂紀等。作為明代著名的宮廷畫家,呂紀在花鳥畫的題材上十分講究,他描繪最多的就是代表榮華富貴、吉祥如意以及象徵權力的花卉和禽鳥,並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在明代前期影響巨大。

明中後期,蘇州逐漸成為江南的經濟中心,活躍於蘇州地區的「吳門畫派」開始興起。「吳門畫派」的周之冕將勾花點葉法嫻熟地應用於畫作中,真、妙兼顧,給明代花鳥畫增添了一筆濃艷的色彩。

展品中的周之冕《四季花卉卷》,以勾花點葉法畫四季花鳥,用筆精細、設色艷麗。所繪花間翎毛造型準確、神態生動。周之冕是一位活躍於明代萬曆年間的花鳥畫家,他以勾勒法畫花,以水墨點染葉子,兼工帶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鳥畫法——「勾花點葉」。這種畫法又被稱為「勾花夾葉」,之前從未出現過。憑借「勾花點葉派」創始人的身份,周之冕奠定了他在花鳥畫史中不可動搖的江湖地位。

與周之冕不同,在明代,陳淳創作出清新雋雅的新一派大寫意花鳥畫。徐渭的出現,則將大寫意花鳥畫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他筆墨更加縱放,大膽創新,「不求形似求神韻」,與陳淳一同被後人稱為「青藤白陽」。他們對後世大寫意花鳥畫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如明末清初的石濤、朱耷,清代李方膺的繪畫風格都深受其影響。

清代畫作流派紛呈

時至清代,花鳥畫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作為先朝遺民,清前期的朱耷因朝代更迭,借筆墨抒發胸臆,給清初畫壇帶來了新的生機。常州派惲壽平的沒骨畫法,也影響巨大。清初的指畫,在高其佩的發展下形成了「指畫派」,所作花鳥畫可謂獨樹一幟,豐富了清初花鳥畫的形式。

作為明寧王朱權後裔,朱耷曾出家為僧,後又返俗,不久又在南昌建青雲譜道院做道士。朱耷的花鳥在沈周、陳淳、徐渭水墨花鳥基礎上,樹立特殊風格,簡單奇異,而用筆用墨,於豪放中有溫雅,於單純中有含蓄,能用極少筆墨表現極複雜事物,與石濤畫風異曲同工,影響清代花鳥畫極大。朱耷畫鳥只畫一足,畫眼則眼珠向上,所謂白眼看青天,以寓其不平之氣。這一點可從展品《荷塘雙鳧圖》中略窺一二,朱耷以焦墨渴筆繪荷塘一片,殘荷數株,兩隻水禽單足立危石,成對應姿勢,不平之氣躍然紙上。

而清中期,活躍在揚州的一批畫家形成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被後人稱為「揚州畫派」。這批畫家的花鳥畫多注重自我個性的發揮,風格迥異,但由於他們的獨創精神和藝術造詣,對後世花鳥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晚期,上海經濟迅速發展,「海上畫派」應運而生。代表人物有虛谷、趙之謙、任頤、吳昌碩等,他們積極吸收金石學的成就,進一步強化了筆墨語言。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為代表的嶺南畫派也獨樹一幟,自有面貌。「海上畫派」、「嶺南畫派」共同推動了寫意花鳥畫的近現代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