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麗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玩具相信是每一個人成長階段的伴侶,但原來玩具業也陪伴着香港的發展。在1970年代,香港玩具出口數量曾一度超越日本、美國等國家,成為全球最大的玩具出口地,所製造的產品優質價廉。香港的玩具廠歷年為不少國際品牌生產玩具,「香港製造」成為了質素保證,更曾經有本地品牌能成功打入國際,例如Hottoy、 Enterbay。現今潮玩市場發展迅速,「玩具」已不是兒童的專利,不少成年人願意花費數萬元為求得一款心愛的人偶,珍藏在家中欣賞。
筆者隨民建聯團隊外訪東盟國家,在拜訪泰國時,適逢香港原創潮玩玩具展首次到海外巿場展出,團長陳克勤把握機會聯同周浩鼎、陳恒鑌、何俊賢與筆者走進泰國CENTRAL WORLD欣賞展覽作品。是次潮玩展品是收藏級別,部分同類型的作品更曾經公開拍賣,每一件珍品都相當吸引,可惜時間不足,只能舉起手機拍攝精品,餘暇時細味重溫。
潮流玩具於1990年代開始興起,香港是其發源地之一,設計結合了香港獨有的中西文化交匯元素,發展至今也已經有20多年。今次展覽相信是一個展示香港潮玩玩具設計師實力的機會,參展的15名本地設計大師都是國際級的設計大師,例如香港設計師Michael Lau及Eric So等更是「Urban派」搪膠公仔設計師代表,其簡約個性設計風格融入街頭及城巿文化,設計的玩具造型誇張,深受世界各地潮玩愛好者追捧。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香港文化軟實力提出了更高的戰略部署和要求。香港的「潮玩」成就正正體現出有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優勢。香港獨有的文化背景培育了一批本地藝術玩具設計師,他們有不少作品都融入了香港獨有的中西文化及社會元素,例如電車等具社會標誌性文化設計。看見這些一件件具香港特色的潮玩作品給帶到海外,這些「潮玩」擔起了中外文化交流大使,講好了香港故事。
戰後,塑膠成為工業的新興材料,香港塑膠業發展也相當蓬勃。在1960年代中期,玩具製造更是香港塑膠業的最大範疇,更享有「玩具王國」的美譽,但隨着社會進步、經濟發展,香港設廠的成本逐漸上升,為節省成本,大批工廠北移。香港有着背靠祖國的優勢,大灣區發展也有利於「潮玩」這創意文化產業發展,大灣區內地城市有玩具廠可以進行生產,本地設計師在香港完成設計後,可以很方便地交到內地生產商製作成品,設計師與廠家也可以緊密聯繫,時刻監督生產進度及進行品質監察,可見創意產業發展可推動大灣區融合發展,也有利香港的再工業化。現時我們仍可看見很多由香港廠商生產的玩具,香港現時玩具出口排名保持在世界第四位。
在東盟國家的行程中,我們聽到不少泰國商家表示,十分欣賞香港展商在曼谷玩具展覽展出的作品。今次展覽不單說好香港故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更可讓設計師有機會接觸海外買家,協助建立品牌,透過展覽向海外推廣香港創意文化產業,加強香港「潮玩」在海外的主導地位。政府應主動協助或籌辦海外不同類型的展覽,加強兩地溝通之餘,促進兩地經貿往來,讓海外人士從不同層面了解香港現況,透過不同方法說好香港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