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絲
常穿的一條褲子迸線開了個口子,丟掉可惜,想重新縫紉幾道線,不料走了幾個地方,都沒有找到過去街頭很常見的代人修改衣褲的小攤。失望之餘,有一種嗒然若失之感——每個人對長居之地產生依戀,就是由無數這樣的生活便利,以及貼心的食物滋味、豐厚的人情往來組合形成的,當有一天你發現曾經熟悉有序的東西不復存在,心情是很複雜的。
過去的居民區,都絕不少見這種代人修改衣褲的小攤,一台腳踩的縫紉機,一塊熨燙板,即可在街頭巷尾生存下來。因為營收低,僅能勉強找碗飯吃,幫補一點家用,修衣攤是租不起店舖的,多寄身於某棟建築的屋簷下,或直接擺在街邊的空地上迎戰生活。雖然條件簡陋,服務項目卻無所不包,人們從外面買回來的衣褲太長鬚裁短修改,衣褲的拉鏈壞掉須換新的,牛仔褲掉了金屬紐扣,都可以在修衣攤恢復到想要的樣子。
住在附近的人,多是把需要縫綴修補的衣褲放在小攤上遲些來取。如果有人坐在小攤旁邊等候,也很容易形成一個臨時交際場所,來光顧的人和過路的熟人都有可能隨機搭話聊上幾句,那種融洽氛圍是其他場合很難看到的,猶如一個從農業社會保留下來的社交舞台,洋溢着市井的瑣碎氣息,又一同演繹成為生活的溫情戲劇。
代人修補衣服的行業,早在清末時就有。民國作家郁慕俠《上海鱗爪》記敘,上海開埠之初,大量勞動力湧入,因女眷不在身邊,這些人常有縫綴衣襪的需求,於是一些鄉村婦女進入城市,手拎一隻竹籃和一把小凳子,裝着剪刀、竹尺、線團和碎布,流動代人縫襪底、補綴衣服上的破洞。因專替窮人服務,故名「縫窮」。修衣攤即「縫窮」的延續,但與承接裁剪設計衣服的裁縫店又不是一回事,始終是草根覓食的小營生。
修衣攤如今沒落消失,除了城市越來越崇尚秩序和整潔,街邊小攤的生存空間日漸收窄,也與現代人的主流消費觀頗有抵牾之處——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把衣褲穿到爛了,都是舊了就扔,即使新買回來的褲子長了,年輕人也多是把褲邊隨便捲幾捲就穿,反正青春無敵,怎麼穿都能自成風格。又或直接剪掉一截,無須紉邊,絲絲碎碎地與褲子上有意製造出的破洞互為映襯,形成一種粗獷殘破之美。甚至有人故意把衣服買大幾碼,要的就是那種鬆鬆垮垮不合身的「嘻哈風」,衣褲需要修改的服務已大大減少,修衣攤逐漸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時代在變,許多舊有的事物都在悄悄逝去,雖然內心有一些遺憾和不捨,但個人卻無法改變時代的算法及興替。有時只能希望時光能走得慢一些,讓熟悉的一切不要那麼快被拋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