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頭包到腳汗出如漿 未唞夠管工就催開工
「熱到背部起熱痱……即使更換兩件衣服都濕透,扭得出(汗)水!」現年63歲的萍姐任職防治蟲鼠組工人逾廿年,工作包括噴灑滅蟲劑,平日開工要由頭包到腳,穿上防護衣、戴上眼罩及防毒口罩,更要揹着沉甸甸的滅蟲劑。她曾試過幾次中暑,但勞工處發出的預防中暑休息指引形同虛設,「未休息完就被(管工)催住做嘢。」有團體昨日公布調查,發現逾半受訪清潔工人過去兩個月在戶外工作期間曾出現頭暈、頭痛、呼吸困難及體力不支等熱疾病,其中兩成人更每天至少出現一次熱疾病症狀。團體促請特區政府把防中暑指引納入職安健法例,保障戶外工作者。◆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中秋過後,香港的酷熱天氣仍持續。天文台預測,周內至下周初持續天晴酷熱及乾燥。環保署表示,區域背景污染水平上升,估計周內一般及路邊監測站的健康風險級別或會達高或以上水平(見另稿)。
工衣如焗爐 眼罩滿汗水
在酷熱天氣和空氣污染程度嚴重的夾擊下,在高溫下長時間工作的戶外工作者猶如搵命博。萍姐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8小時,其間要穿上悶熱不透風的裝備,令她汗如雨下,而工衣濕透貼着皮膚、眼罩更盛載住汗水,苦笑道自己猶如跌落水。
萍姐在上月工作期間一度熱到暈,幸得同事攙扶,「當時太陽很猛烈,不停出汗、喘氣,但又不可以脫口罩……感覺到自己開始支持不到身體,眼睛開始模糊、視野不清。」如在空曠郊區工作,較易找到休憩處,若然是在市區工作,只能在街邊作短暫休息。
雖然勞工處《預防工作時中暑的風險評估》指引提到,酷熱天氣下,戶外工人每進行20分鐘至40分鐘工作後,可作適當休息,但實際操作又是另一回事。
休息時間少 飲用水不足
萍姐說,管工要求平均工作兩小時才可休息15分鐘,更往往未休息夠就被催促開工,「工作行程太密集,管工催得很緊,我們做完一處,又要趕去別處,不夠時間休息。」即使飲用水,其僱主去年才提供小量,萍姐需要另備飲用水才足夠。
建築業工人經常要日曬雨淋,辛苦之餘隨時有中暑危機。
電工判頭羅先生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憶述自己去年中暑的親身經歷。當時,他正在九龍區一個住宅地盤鋪設電線喉管和插蘇掣,「那天早上30幾度高溫,我在地盤頂層露天工作,一直暴曬超過兩小時。」雖然已習慣烈日下工作,但或許因為前一天休息不足,以及僱主未提供足夠水機,不久後他就開始感到不適,「起初出現反胃的感覺,不久出現嘔吐,以及意識模糊。」
中暑欲報工傷 遭僱主阻止
去年就曾因為中暑,一度需要送院搶救,好不容易才走出「鬼門關」。他表示,防中暑措施未能有效落實,他工作的地盤未按規定提供足夠清水或散熱措施,他中暑後曾要求報工傷以獲取賠償,卻遭僱主阻止,「好多工友為保住飯碗,唔敢逆僱主意思,唯有啞忍。」
羅先生當時感覺到四肢無力、暈眩,唯有吃力地向同事求助。地盤安全主任馬上帶同急救箱前來救治,先將他扶到陰涼位置,再提供電解質飲料及敷上冰袋降溫,「同事見我迷迷糊糊,情況緊急,一定要送院所以馬上召救護車。」
幸好,他獲緊急送院後,經醫生治療後情況好轉,「醫生診斷我患熱衰竭,好彩及時送院治療執返條命仔,但啲同事一度以為我會死。」
他事後雖獲4天病假,但擔心中暑可能出現後遺症,故計劃申請工傷,以確保往後的醫療費有着落,但遭地盤主管阻止,以免影響承建商的職安健紀錄。他為保住飯碗,不敢與主管據理力爭,「費事主管覺得我搞事,以後有工作都唔預我,所以只好啞忍。」
盼中暑納職業病 助追討權益
中暑目前並非職業病,工人要提供醫學證明才能循法律途徑追討權益,羅先生希望特區政府將中暑納為職業病,凡能納入《僱傭補償條例》的可補償疾病,無須自行索取醫學證明,也不會出現主管隱瞞工傷的情況。
他又指,部分地盤未有做足預防中暑措施,他工作的地盤未提供足夠的水機,工友容易因缺水而中暑,希望特區政府加強地盤巡查,及要求地盤主管提供足夠水機和散熱設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