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尊貴地位的象徵,又有吉祥、幸運之意,因此在喜慶節日的用品經常有龍的蹤影。在這人月兩團圓之日,龍又現身了。舞火龍作為中秋期間限定節目,近年因疫情停辦,而今年薄扶林村火龍則在海洋公園亮相,續以弘揚火龍文化,祈福驅瘟疫。◆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美婷
中秋前夕,在市民頻撲購買月餅、與至親相聚之際,薄扶林村村民仍忙於製作火龍。日前,由香港傷健共融網絡主辦的「無障礙賞非遺——薄扶林火龍導賞團」邀請了傷健人士嘗試體驗紮火龍,導賞團中更有香港都會大學的學生和校友一同參與。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羅樂然表示:「近年因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的資助計劃,讓大專院校可參與活動以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便與香港傷健共融網絡合作,舉行了為期兩年的體驗非遺文化的活動,讓學生們與視障人士一同感受非遺。」
開啟電筒為龍眼點睛
採訪當天,火龍已完成逾九成,細賞火龍手藝,發現龍頭眼睛用膠水樽砌成,而且內有乾坤,開啟水樽內的手電筒,火龍形象活靈活現。這「點睛」儀式引來參加者的目光,眾人紛紛舉起手提電話拍照。
因疫情嚴重,中秋舞火龍已停辦三年,市民一度未能目睹火龍風采。今年薄扶林村火龍走出村落,由今日起在海洋公園香港老大街亮相,直至國慶假期。
薄扶林村火龍會總監蕭昆崙表示,村民相當期待舞火龍活動,惟近日疫情漸趨嚴重,舞火龍被迫停辦,「對於舞火龍今年繼續停辦,村民也很失望,但無奈疫情嚴重,我們也只能接受。」薄扶林村舞火龍活動有逾百年歷史,在每年農曆八月十四和十五晚村民均會舞動火龍巡遊,數十名健兒舞動火龍,在街巷巡遊,寓意驅除瘟疫祈求平安,這別具特色的節慶活動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惟今年受疫情影響,改為在海洋公園展出火龍。他指出:「在中秋前三個星期才正式決定把火龍放在海洋公園內展出。」
橙色顏料仿線香燃燒
是次為海洋公園首次與薄扶林村火龍隊合作展示火龍,火龍全長15米,當中火龍頭長2米,高1.5米,連同火龍珠計算,需由10位火龍健兒舉起才能舞動。蕭昆崙形容,是次合作猶如試金石,倘若各方反應不俗,期望明年可在海洋公園內舞動火龍巡迴表演。
獲悉今年火龍能走入海洋公園後,蕭昆崙日以繼夜不斷趕工製作火龍,因是次展出位置於室內,未能燃點火龍身上的線香,蕭昆崙於是便加入新元素,在火龍線香頂端塗上熒光橙色顏料,模仿線香在火龍身上燃燒時的模樣,使火龍風采依然,「但我們仍希望保留中秋火龍的傳統,因此不會加入很多新元素,也期望將火龍最傳統的樣貌呈現在市民眼前。」火龍在起步前往海洋公園前,亦會於薄扶林村內先舉行簡單的請龍神儀式。
傳承非遺火龍感自豪
在薄扶林村長大的蕭昆崙,每當談起火龍,便顯得雀躍。舞火龍無疑為薄扶林村的重點活動,對他而言,薄扶林村舞火龍能列入非遺,受港人重視,他感到無比自豪。因此他不遺餘力傳承薄扶林火龍,「舞火龍是薄扶林村的盛事,也是南區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我認為這項活動值得讓更多人認識,希望能盡力讓全香港市民認識火龍活動。」
導賞團活動於薄扶林村街坊福利會內進行,視障和聽障人士與學生一同紮作火龍。各人經蕭昆崙的解釋後,了解到薄扶林村火龍的歷史,有人親手破開竹枝,有人負責為龍身上的禾稈草作最後的修葺,場面熱鬧非凡。據介紹中得悉,現今製作火龍的竹枝,近年已有新工具免去逐一破開的麻煩,蕭昆崙手持着一個紅色的圓形工具,介紹道:「只要將一枝竹放在圓形工具中央,用力向下劈開,一次便可把竹破開成數條竹條。」
火龍身由粗麻繩作核心,外面用鐵線綑綁着禾稈草,再用竹撐起龍身。龍頭以幼竹枝製成,先要製作出龍頭骨架,其後綑上禾稈草。蕭昆崙指,預計整條火龍需插上1,000枝線香,因要方便舞火龍時插上線香,禾稈草不能綑綁得太實或太鬆,「太實會好難插香,太鬆在舞火龍時香就會很容易掉下來。」這考驗着工匠們的製作手藝經驗。
都會大學文化及保育旅遊文學碩士學生Lawrence當天亦有參與活動,從未參與過舞火龍活動的他指,是次紮火龍活動是難得的體驗,「親手紮火龍才了解到製作火龍是很辛苦的,也很需要毅力,製作火龍要薪火相傳是不容易的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