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自八月末經深圳回到北京,如今也已有半個月的時間了。經歷了回程路上的太多坎坷,原本緊張而忙碌到抓狂的迎新此刻也無悲無喜起來。不過,每年迎新時的激情還是依然有的:看到一張張年輕的面孔在朝陽下彰顯出勃勃生機,聽到他們如何暢想自己的大學生活,我也不免在忙碌的案牘工作中抽時間抬起頭,同他們笑着拉拉家常。一年轉眼過去,古老的北大又迎來了新的港澳台學子。而我仍在繼續完成我的使命,在燕園等待着北上的「有緣人」。
做了幾年的港澳台學生招新,受到種種因素影響,前來報到的新生人數確有波動,可在這些北上求學的新生身上,我看到了許多北上港生一如既往的品質:堅韌、獨立、有主見,同時對祖國、對外界有着充分的好奇,想要見識更大的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理工科和醫學的香港學生在綜合考慮了內地的科研水平和學術氛圍後,在本科結束後選擇來到內地深造,而這在十年前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在我們迎新的過程中,包括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在內的一眾校領導也紛紛來到南閣歡迎新生,龔校長還鼓勵港澳台同學在新的環境下砥礪求知、學有所成。由是也能看出,北上「新燕」們能在北大順利安家,背後是無數領導、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懷,是大家的共同努力開啟了同學們的全新生活。
回到北大之後,我照例在未名湖邊散步。走着走着,居然想起了《長恨歌》裏「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這兩句。折騰了一大頓,未名湖還是以印象裏的樣子迎接着我;可細細想來,這所學校經歷了一年的輪迴,又發生了許多不可察覺的變化。疫情的第三年,報到的新生雖然在制度上逐漸從不便向便利轉化,可反覆的疫情依然讓他們北上求學的道路困難重重,部分同學曾感染過的情況更讓他們往返兩地的路程崎嶇難行。我想,能在這個時候選擇北大的學生,一定有着自己的堅守。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作為他們的老師顯然有更重要的責任,那就是保護好他們的好奇和堅韌,盡所能地幫助他們,讓他們在內地的廣闊舞台發展得更好。
今日就是中秋了。在這個舉家團圓的日子,我又一次地離開了家,重新投入了忙碌的生活——你看,以為變了很多,其實最基本的內核還沒有變。每天晚上回家,在車上看着月亮一點點變圓,再想起最近在操持的港澳台學生的中秋晚會,會有一種獨自憑欄的孤獨感,也會有一種日益圓滿、不斷充實的自豪。月亮都圓起來了,人們也終會團聚。繞過大半個月亮,那些想見的人們終會在最好的時節相遇。
◆作者/圖片: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秘書長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王柏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