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這天晚上,明月當空,銀輝遍地,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最美,成為節日的靈魂和中心。人們喜愛月亮,崇拜月亮,由此也產生了許多與月亮有關的節俗活動,「玩月」便是其中之一。

所謂「玩月」,就是伴着明月遊賞玩樂。此俗始於漢代,盛於唐宋。唐代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說:「月可玩,玩月,古也。謝賦鮑詩,朓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意思是說,月是可以玩的,玩月古已有之。比如謝靈運的《月賦》,鮑照的《玩月城西門廨中》,還有謝朓、庾亮的一些詩句中,都曾寫到玩月。《唐逸史》等書中記載的唐明皇中秋之夜遊覽月宮、觀看仙女跳「霓裳羽衣舞」的傳說,就是唐朝宮廷中秋玩月的縮影。當時在民間,玩月也很普遍。中秋之夜,為賞玩明月,富者多自搭綵樓,貧者多寄於酒樓,好遊者或登於山、或泛於水,文人賦詩,藝人說古,飲酒歡歌,唱酬娛樂,往往通宵達旦,極盡玩月之歡。

至宋代,中秋玩月之風更盛。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這樣描繪當時杭州城中的玩月情景: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圞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歡迎,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宋代以後,中秋玩月之風少了些綺麗繁華,形式卻更加多樣。如江南各地,盛行「走月亮」之俗:中秋之夜,明月朗照,婦女們常盛裝打扮,三五相邀,踏月訪親,結伴閒遊。她們乘着明亮月色,或暢遊街市田陌,歡舞高歌;或進出佛寺尼庵,擺設香案,望月禮拜,祈福求子。她們玩得興高采烈,樂以忘憂,直到雞聲喔喔,仍意興未盡。正如清顧祿在《清嘉錄》中所寫:

(中秋月夜)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廟,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走月亮」。

清人蔡雲則在《吳歈·走月亮》一詩中詠道:

木樨球壓鬢間香,兩兩三三姐妹行。

行冷不嫌羅袖薄,路遙翻恨繡裙長。

在蘇州、上海等地,婦女們在中秋之夜出遊時,還要走過3座橋才能停下來,因而「走月亮」改叫「走三橋」。晚清王韜在《海陬冶遊錄》中,就曾寫到婦女「走三橋」的情景:

八月十五,每家必燒斗香。至夕,傾城粉黛,結伴閒遊,踏月訪親,聽趾所至,謂之「走三橋」。以西園及蕊珠宮最盛。

這種「走三橋」之風,在明代就已很盛。明人陸坤在《走三橋詞》中曾形象地寫道:

細娘分付後庭雞,不到天明莫浪啼。

走遍三橋燈已落,卻嫌羅襪污春泥。

在山東一些地區,中秋玩月更加平民化,也更貼近百姓的現實生活。玩月的形式,主要是「唱月」。

中秋節前,家家都做一些祭月用的特製麵餅——「月」和「月鼓」。「月」形大,「月鼓」形小。「月」的製作方法是:把發酵好的麵團揉軟,分成3塊,分別用擀麵杖壓成圓餅;在兩層較厚的麵餅之間插上紅棗,再將另一塊薄的麵餅覆在上面。這塊薄的麵餅邊緣剪成蓮花瓣形狀,俗稱「雲肩」。覆上「雲肩」之後,再將各種麵塑黏在「雲肩」上。這些麵塑有「五福捧壽」(5隻蝙蝠圍繞一個「壽」字)、「喜報三元」(3個桂圓和一隻喜鵲)、「長命富貴」(花生與牡丹)、「長生不老」(花生與松枝)、「事事如意」(兩個柿子和一個如意)、「連生貴子」(蓮花與桂花)、「嫦娥奔月」、「蟠桃獻壽」等等形狀,還要在上面裝飾小兔、刺蝟、小豬、老鼠、小鳥等圖案。將「月」蒸熟後,再以各樣顏色繪染,整個麵餅花團錦簇,栩栩如生。「月鼓」與「月」同時製作,形制較「月」小,但數量很多,每個也都用麵花裝飾,一樣的繪畫染色。一個大「月」,跟着許多「月鼓」。到了中秋晚上,月亮升起時,孩子們便上街「唱月」(也叫「念月」):每人端着一個用高粱篾子編的淺筐,各家都選一個最好看的「月」放在筐中,在大人的陪伴下來到大街上,迎着初升的圓月邊走邊唱:

唱月來,唱月來,來年日子好過來!

蒸月來,蒸月來,一斗麥子一個來!

唱月餅,唱月餅,明年還是好年景!

「唱月」之後是「比月」。孩子們聚集到廣闊的街口,每個人都揭去蓋在「月」上的蓖麻葉,互相比較、評點。最後,由年齡大、威望高的老奶奶出面,評出最好的一個「月」,稱為「月王」。「比月」之後是「食月」:先由「月王」得主的孩子端着「月王」請大家欣賞,接受大家的讚揚和祝福;然後把「月王」掰成數份分給眾人品嘗,先給老人,再給小孩,最後給新媳婦、姑娘。「食月」完畢,孩子們一人手上托一個「月鼓」,歡跳玩耍,邊跳邊唱:

月明光光,小兒燒香。

月明圓圓,小兒玩玩……

孩子們玩月玩到極致時,便在村頭點起蒿子秸棵,擎在手中,用力搖旋,遠遠望去,如金球、如火龍,俗稱點「蒿子燈」。這明亮的燈火最能表達小孩玩月的歡樂心情。清代文人郭麟曾作《竹枝詞》描述兒童「玩月」的情景,詩云:

中秋難得是晴天,金粟香飄幾處傳。

待到一輪月東上,小兒齊唱月光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