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次元》將結合投影、動態捕捉、擴增實境等不同媒體技術。圖為作品綵排中。
◆譚之卓在排練現場。
◆觀眾步入演出現場,掃碼可發現虛擬化身。圖為《加速次元》綵排相。
◆譚之卓

投影+動態捕捉+AR 打造虛擬舞蹈

虛擬空間的舞蹈如何進行?眼花繚亂的數碼科技是否能催生新的舞蹈語言?

舞蹈藝術家譚之卓將於9月8日至11日帶來新作《加速次元》,結合投影、動態捕捉、擴增實境(AR)等科技,讓觀眾交錯遊走在現實與虛擬空間中。

在譚之卓看來,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遠非把一個現有技術放入其中那麼簡單,其過程是大膽嘗試與反覆調試的不停輪迴。「技術教給我的,是不單去想像,還要去練習。」她說。

◆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部分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在《加速次元》中,現實的黑盒劇場空間將與投影上的虛擬空間並置,譚之卓邀請觀眾穿梭其中,完成不同的關卡任務。觀眾入場後,透過掃碼在手機上捕捉到虛擬物件的出現,進而與其互動。現場舞者則佩戴傳感器,動作經過捕捉實時影響其虛擬化身的運動。觀眾可以在劇場中遊走,視野也會隨之改變,並隨着舞者的引導,慢慢融入虛擬空間中,屆時更會看到數碼化的自己。

虛擬空間對大部分人來說都難以觸摸,如何引導觀眾進入其中是挑戰所在。譚之卓笑說,保持遊戲的心態最為重要。這如同是一次旅程,由混沌縹緲開始,逐漸變得清晰實在,觀眾不僅是旁觀者,也可以干預、互動,與舞者、化身一起對虛擬世界進行建構。

科技助力展示想像世界

譚之卓在學校時已經開始創作舞蹈電影,對於身體在虛擬空間中的呈現一直興趣濃厚。「我發現身體除了傳統的訓練外,在技術的環境中會激發出很多潛力,於是就開始自己研究。」她坦言香港現時相關課程缺乏,唯有在網絡上積極尋找資源,參加各種網絡課程,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交流,進行短期的創作合作等。近年來她專注探索動態捕捉與虛擬舞蹈,曾獲邀演出著名瑞士編舞家Gilles Jobin的虛擬舞作,又在今年早前獲邀前往德國參加Tanzkongress 2022,進一步研究虛擬及實體舞蹈的更多可能。

科技的加入為藝術帶來了什麼?譚之卓坦言其帶來的最大革新是令到藝術家哪怕遠程也能繼續協作,為國際交流帶來新可能。而不同媒體技術亦助力藝術家將想像的世界細緻呈現。

對她來說,藝術與科技的融合並不是將一個現有技術放入作品中使用那麼簡單。「因為要精通一項技術需要很多人一起去debug(調試),有很多的障礙需要一步步解除,而bug並非每次都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其實是在告訴我們要不停去嘗試和學習,要有開放的心態。每一個人都需要時間去理解這個技術,去運用它,然後才能談藝術的表達。不是只要有一個技術,使用它,就能成為一個作品。」

「你所想像的和技術可以展現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其中要去找到一種平衡,慢慢累積醞釀。」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所能提供的是強大的支撐,把抽象虛幻的東西變得實在,「透過它,可以去理解隱藏的或者是想像中的世界。」

技術帶來自由 也帶來挑戰

這個過程自然也是挑戰重重。譚之卓說,在傳統作品的創作中,一旦遇到問題,選擇了解決的方向後就難以再作大幅的轉變;但在藝術科技作品中,技術的高適應度和強大的更新能力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對於創作者而言,不論問題如何變化似乎都能尋求到適切的解決,這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卻也意味着需要懂得做出更加精確與克制的選擇,如同面對無數可能的小岔路,自由廣闊的同時可能也意味着無限偏離創作方向。「你要選擇如何去使用它,甚至讓它不再更新。」

而創作藝術科技作品,團隊的協作尤為重要。「每個團隊中的人擅長的技術很不同,就要有玩遊戲的心態去實驗。」整個作品更需要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去打磨。「做一個遊戲可能需要兩年的時間去開發,然後通常再留出一個月讓玩家測試。我們也都有做類似的,但是難處是,我們的總時間是在三個月之內。創作者也在不同地方,於是有人晚上做一部分,另一些人早上做另外一部分,可以說是花超乎想像的時間去消磨自己的身體,通宵地去做、去試、去看。」

運用科技要回到創作初心

近年來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成為熱話,將VR、AR、動態捕捉等不同數碼科技融入舞蹈的實驗也層出不窮。面對讓人眼花繚亂的各種科技元素,譚之卓認為思考如何選擇一定要回到創作的初心。

「我和年輕朋友們分享時也經常會說到這個,他們有些不想去試,有些很想試又不知道從哪裏開始,因為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像AR技術,社交平台也都會使用呀。但其實在創作時,一定是要往裏面找底層的原因——你是想達到多一層reflection,還是想要多些representation?這就有很大的區別。你是想和這個技術對話,還是去表達?這會幫助創作者向內尋找自己是誰,以及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她坦言自己偏愛動態捕捉技術,是因為它「非常靠近身體,是用身體去感受空間、感受虛擬空間的工具」。這是來自一個職業舞者的身體自覺。「它不是很高科技的東西,但有時反而是那種很手工的東西,比如動畫,比如虛擬空間,是我們一點點拼出來,做出來的。這個過程中所有人一點點的溝通改變了我自己去看身體的方式,讓我知道虛擬身體需要多少的技術支持才能呈現到這樣的面貌。很多舞者也是第一次用動態捕捉傳感器,他們小時候看動畫玩遊戲,但當自己要進入這個空間去演繹時其實要花很多的時間和心力去理解。」

虛擬舞蹈顛覆原有觀念

對於參與其中的舞者而言,身體技巧毋庸置疑,化為虛擬化身後更能上天入地,身體的表達是否更加無所不能?「我們有很多身體的技巧,但其實會發現,在技術裏面的『技巧』是很不同的。」譚之卓笑道,「它其實顛覆了我們的觀念,你原本覺得舞者才能做到的很多東西,其實在虛擬空間中,任何人都可能做到。但顛覆的同時也是在問:舞者他們最核心的東西,最想和觀眾去溝通的是什麼?虛擬化身好像無所不能,我們對它的期待和理解如何梳理清楚,對我這個年輕編舞來說,反而是非常好地去了解我身邊真實世界的過程。」

作為舞者,譚之卓自己也曾嘗試動態捕捉,她笑言第一次嘗試時「很lost」。「到底我要怎麼去學習才能進入這個世界?」她隨後花了十個月的時間去學習使用一套傳感設備,試驗如何將舞蹈的語言轉化。而《加速次元》又是完全不同的嘗試。

「技術教給我的,是不單去想像,還要去練習。這個練習對身體上我們已經有了7年、8年、10年的練習很不同。」好像是由頭開始,卻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