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珏

中秋快到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節是全球華人最重要的傳統佳節之一,吃月餅也是這個節日最重要的習俗。其實,每個傳統佳節,都有代表性的食物,人們通過品嘗節日的味道,也傳承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

月餅古來有之,宋代文豪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隨着地域不同,月餅也變化出不同的特色。大家最熟悉的是粵式蛋黃蓮蓉月餅,而我小時候在上海最喜歡吃的是酥皮鮮肉月餅。記得淮海路上,已經超過60多年歷史的光明村大酒家,每年中秋前後售賣鮮肉月餅,顧客有時要排上幾個小時,還得按人頭限買,才能買到幾盒。他們家的鮮肉月餅兩面煎香,餅皮香酥軟糯,咬上一口,豬肉內餡,飽含汁水,鹹鮮得宜,按照上海長輩的說法,是「打耳光都不肯放」的美味。我雖然移居香港多年,但鮮肉月餅在我的腦海中就是中秋的味道,也是家鄉的味道。

有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常見知覺中,視覺記憶留存的時間最短,味覺記憶則是最長的。因此食物的味道,往往帶着融合的不僅是食物的本身,同時也蘊藏了人生的故事和內心的情感。2016年日本NHK電視台把作家柏井壽的小說《鴨川食堂》拍攝成了8集電視劇,劇中講述了位於京都鴨川的一間小食堂,由父女倆經營,他們不僅為顧客提供美味的料理,同時也協助客人尋找和重溫記憶中特別的料理,撫慰他們的內心。第一集中的一位創業有成的年輕企業家,委託鴨川食堂尋找過世的親生母親擅長的土豆燉肉。最終食堂老闆還原出了這道料理,也發現了企業家親生母親生前委託繼母收藏的料理手記,希望能把對孩子的愛通過食物不斷傳遞下去。

確實,家庭食物的味道,往往承載着親情的溫暖、無言的關愛。節日的味道,更是通過食物把親情和關愛最好傳遞的時刻。唐代殷文圭有詩句「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中秋節最重要的就是和家人團圓、良宵歡聚。我記得小時候,外婆中秋總是煮上一大桌菜,全家都圍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和天倫之樂。大家最喜歡的就是一道上海湯「全家福」,湯裏有蛋餃、肉丸、魚丸、肉皮、鹹雞、筍片等十多種。「全家福」的名字意頭特別好,這也正是中秋最重要的味道。

在我看來,家庭的溫暖,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極其重要。感受家庭的溫暖,懂得愛的感覺,才會在長大之後,學會如何去關愛他人,貢獻社會。我從小就生長在溫暖的家庭,那些年的中秋、那些年的節日、美味的食物、溫暖的記憶如今都成為我人生的財富,現在我也努力把那種溫暖傳遞給我的女兒。

節日的味道既是每個尋常百姓家的,又是國家民族的集體記憶。這也正體現了家國的關係,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如果我們每個家庭都能有溫暖和關愛,孩子們就能茁壯成長,國家的未來就能天下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