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干預 科學管理 協調生態
大多數水果都會有「大小年」的現象,即該年若結果多,那麼下一年就結果少甚至完全不結果,荔枝也不例外。「大小年」給荔枝果園的計劃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也影響了市場的正常供應。近年來,在國家、省市的支持下,不少專家針對這個問題展開工作,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陳厚彬便是其中一位。他帶領團隊,從建立生態協調機制、建設水利設施及科學種植管護這幾個方面着手,並利用高科技手段對荔枝樹的生長進行數據分析,為果樹形成穩定的開花、結果狀態提供技術支撐。◆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
廣州從化荔枝文化博覽園園藝專家韋幫穩一輩子從事園藝技術教學、荔枝技術研究和種植管理。他記得,1992年,內地經歷極端嚴寒天氣,華南地區也未能倖免,荔枝樹大規模死樹、壞枝,荔枝大幅減產。「妃子笑荔枝賣到8元(人民幣,下同)一顆,150多元一斤,糯米糍荔枝更是賣到280元一斤,即便在20年後的今天,這個價格也讓人難以接受。次年,果農紛紛砍橘園,大面積種植荔枝樹。一棵品相好的荔枝樹,可以賣到一兩萬元,很瘋狂。」
1998年開始,這些補種的荔枝樹進入豐產期,荔枝價格逐年降低,到了本世紀初,甚至出現5毛錢一斤的荔枝,果農虧損嚴重。「2018年遇到了近20年最大的一次『大年』,品相不錯的荔枝批發價也只有兩三元一斤,農民每賣一斤要虧損一兩元。但是又不能不採摘,否則影響下一年的開花結果。」廣州增城區基崗村黨支部書記、仙進奉荔枝種植帶頭人陳浩瀚說。
近年來,陳厚彬團隊一直致力破解「大小年」難題。2019年,在廣東省財政支持下,陳厚彬承接「鄉村振興戰略專項資金荔枝產業技術提升」項目,破解荔枝產業「大小年」難題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方向。2021年6月,經過兩年的研究和實踐,由陳厚彬團隊主導推出的「克服荔枝中晚熟品種大小年產業技術方案」正式公布。目前,相關培訓和推廣工作正全面開展。
在陳厚彬看來,破解荔枝產業「大小年」難題,關鍵要解決三個不同層面的問題,也是他們團隊正在開展的工作。首先,不管對農戶還是農業主管部門來說,要解決信心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種植、管理、產業政策、供應鏈等各方面的生態協調機制。「荔枝種植有兩千多年歷史,『大小年』問題一直是頑疾。各方面要相信,通過技術干預、科學管理,能夠破解這個歷史性難題。」
其次,他表示,氣候和天氣有很大的不可抗性,因此水利設施的建設至關重要。「華南地區看似雨水充沛,但雨水與荔枝生長經常存在時間不匹配問題,因此,荔枝產業也可以像水稻或者其他水果種植那樣,大力引入基礎設施、建設灌溉系統,使得每一棵荔枝樹在生長過程中都能夠有充足的水分。」
第三個問題是種植、養護的技術管理。比如,大年時,要適當控制掛果量,採收後加大營養管理和枝梢調控力度。同時,通過整形和修剪,保證高比例的水平枝和下垂枝,培養容易成花掛果的樹體結構。
將採用大數據及AI分析果樹數據
據了解,陳厚彬團隊相關課題仍在進行,比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手段將成為接下來的重點之一。增城區果農劉鏡超的東林農場,是廣東省農業科技能力提升示範基地之一,示範內容是「克服桂味糯米糍『大小年』結果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及荔枝產業農機農藝融合技術與裝備研發」,由陳厚彬牽頭。
在現場,來自華南農業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的團隊正在調試無人機,進行數據分析。工作人員介紹,無人機在低空成像採集後,通過建模,利用高光譜成像技術,分析出每一棵荔枝樹的掛果、荔枝糖分等數據,為剪枝、施肥、採摘等提供支撐。
未來主攻形成穩定開花結果狀態
荔枝產業何時能夠整體破解大小年難題?陳厚彬表示,今年是他和團隊開展相關課題研究的第三年,內地也有其他專家在不同層面開展相關工作。目前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自2020年以來,廣東荔枝「大小年」問題已經沒有像以前那麼嚴重了。「我們當初的目標是用六年的時間,能夠取得較大的成效。接下來的三年,我們的主攻方向是讓荔枝樹形成穩定的開花、結果狀態,技術上更加定型。」
目前,全國荔枝面積已經超過800萬畝,比30年前增加了20多倍。陳厚彬表示,根據國家農業部門的目標,要用十年的時間,讓全國八成以上的荔枝產區解決「大小年」難題,讓果農能持續盈利,產業鏈越做越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