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茵河水位不停下降,河道愈來愈窄。 美聯社
◆ 山火過後,意大利居民回到家園視察。 美聯社

歐旱災連鎖效應 嚴重影響航運 氣價重上高位

歐洲面臨的乾旱情況日益嚴峻,多條主要河流水位持續下降,航運嚴重受影響,能源供應以至經濟均大受打擊,其中萊茵河在德國境內水位更降至歷史新低,德國交通部長維辛表示,問題料持續惡化。在能源危機加劇下,歐洲天然氣價格升勢未止,前日急升6.8%,創下今年3月初以來最高位。與此同時,歐洲各地山火不斷蔓延,本年至今歐洲大陸已有逾65.9萬公頃林地被焚毀,相當於比利時國土面積五分之一。

受極端氣候影響,歐洲正受到可能是500年來最嚴重旱災肆虐,西歐、中歐和南歐已有近兩個月沒有錄得明顯降雨。德國聯邦水道與航運管理局前日宣布,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艾默里奇地區,萊茵河水位已下降至4厘米,低於2018年秋季測量到7厘米的歷史低位,預測該地區水位最快昨日便會降至零,意味完全乾涸。法蘭克福以西的考布鎮附近河流的水位亦降至30厘米,當局指出,預計在未來3至5天內,萊茵河水位將進一步下降5至10厘米。

水位低於30厘米 貨船無法通過

專家表示,若水位低於35厘米,即使輕型或經特殊改裝的貨船,要通航也很困難,水位一旦低於30厘米,貨船將無法通過。物流公司Contargo表示,基於安全原因,準備停止萊茵河的貨物運輸,計劃將部分貨物轉用貨車運載。然而公路和鐵路貨運能力仍然有限,依靠船隻接收原材料和貨品的公司料面臨延誤和短缺。

若萊茵河的航運停止,燃煤發電廠和油站也可能出現供應短缺。德國政府正制訂應變措施,若萊茵河水位進一步下降並阻礙河道航運,計劃優先考慮利用鐵路網絡,運輸能源生產必須的材料和設備,以確保發電站、煉油廠、電網和其他系統相關基礎設施能保持運作。

長1,233公里的萊茵河從瑞士流經德國的工業中心地帶,然後在荷蘭鹿特丹的港口到達北海,多個世紀以來一直是西北歐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水位續降,將衝擊貨運、灌溉、製造、發電和飲用。

法核電廠難降溫 電力公司恐減產

法國最長的河流羅亞爾河水位亦不斷下降,甚至淺到可涉水而過。雖然法國的河流並非重要貨運動脈,但能為生產整體70%電力的核電廠降溫,由於水流減少,法國電力公司恐被迫減產,令能源供應進一步短缺並推升價格。

多瑙河的貨運同樣受嚴重影響,促使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當局開始進行疏浚河道工程,主要運載發電機燃料的駁船則被迫停駛。意大利最長的波河流量已降至正常流量的十分之一,水位低於正常水平兩米,由於當地自去年11月以來便沒有持續降雨,玉米和大米生產受重創,或導致60%農作物受損。

山火頻發 恐毀百萬公頃林地

熱浪和旱災引發歐洲多國猛烈山火,火勢不斷蔓延,據歐洲森林火災信息系統的數據,在今年1月至8月中,歐洲大陸已有多達逾65.9萬公頃林地被焚毀,是自2006年有紀錄來最大面積,較2017年的紀錄高出56%,相當於比利時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

目前歐洲各國中,以西班牙的山火災情最嚴重,逾24萬公頃林地被燒毀,其次是羅馬尼亞和法國。專家預測按照目前趨勢,今年全年被焚毀林地總面積料首次超過100萬公頃,警告目前情況令人憂慮。◆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