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康表示,自己的設計作品充滿中國風格。
◆劉小康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計的標誌融合傳統與現代。
◆這款標誌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紀念品中可以見到。

「我們是中國人,周圍都有中國文化,既然自己被中國文化感動,就想和大家分享,而設計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可以將獨特的民族文化傳播出去。」著名設計師劉小康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談及,他的設計作品滿滿都是中國風格。

今年64歲的劉小康,回望自己一路走來的設計路,直言是順應時勢:「上世紀七十年代是香港本土創意爆發時期;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市場變大機會增多;九十年代就是專業的提升。」

劉小康的設計遍布海內外,港澳中銀紀念鈔紀念套裝、北京申辦奧運的海報等都由他操刀。「申奧的海報印了約10萬張滿大街貼,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可以這樣的。」他自豪地對記者說。

他憶述,2000年申奧口號是「科技與運動」,因此海報中有機械性人形,代表着科技正在跑步,而背景則是一條龍。「那條龍是我1979年在北京故宮看到九龍壁其中一條龍。做這張海報時,也是對北京的一個回憶。我對北京很有感情。以前中學看武俠小說裏的大江南北、風土人情都是文字,我第一次去北京,第一站就去了故宮,當時的文化衝擊很大,看到九龍壁是相當震撼。」他說,海報中要有一個運動的形狀,形態要表達出來的話,那條生猛的龍很合適。

為香港故宮博物館設計標誌

相隔22年,這次劉小康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標誌設計操刀。標誌的造型以博物館倒轉梯形設計為主,結合層疊黃色矩形元素,打造出層層遞進的穿越歷史和具有現代視覺空間感的設計元素,結合鏤空的斷筆縮寫名稱「HKPM」與建築外牆體相契合。整體設計十分大膽創新。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標誌的顏色是受北京故宮黃色瓦頂的建築物啟發。琉璃瓦的黃色陽光中,烈日當空,以及斜陽去看,這個顏色十分吸引。」劉小康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海邊就像一條船,船的感覺與香港國際城市身份很符合。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無論是建築還是標誌的設計都與北京故宮有着不同的含義,如建築外形設計既結合中國傳統古樸的鼎型,也呈現出一種現代感,而在標誌設計上也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回歸多年,香港似乎一直較為關注西方文化,但近年來可以看到中華文化漸漸在香港受重視,如戲曲中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相繼開幕,香港也漸被賦予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劉小康直言,雖然硬件有,但香港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需要有很重的包袱,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對周圍環境的認識是一種常識,同時也是在了解自己。」

近來,兩地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漸漸增多,劉小康聯同深港業界分別策劃了三屆「深港設計雙年展」。2017年,在深港兩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聯同業界於前海成功啟動了深港設計產業創意基地——「二元橋」。他認為,香港的設計專業較領先,品控及管理都做得很好,但深圳是年輕且體量大的城市,深圳的設計師是在為全國服務,「我們加在一起,對於深圳想要提升或想要提升香港的市場,都是有幫助的。」

「我們那一輩,很多人都已在內地市場做了好久。我做了三屆『深港設計雙年展』,其實想透過這個平台告訴年輕一輩,他們是有選擇的,你可留港發展,亦可到內地工作,更可以走向世界。」劉小康表示,香港設計師仍具有多元化的優勢。

◆文、圖: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