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有團體去年底發現食環署街市檔位競投機制出現漏洞,包括未有阻止現有承租者參加首輪競投、容許同一競投人中標後棄標,再參與同一檔位的次輪競投等,造成不公平競爭。團體今年1月向申訴專員公署提出申訴,至7月獲回覆指申訴成立,公署亦敦促食環署改善問題。團體昨日指,上周實地考察食環署街市檔位的兩場競投,樂見入場時採用實名登記、叫價時亦須用印有獨立編號的競投牌,如核實身份為現有承租者,其競投票另有記號供識別等。
「監察公營街市發展聯盟」昨日展示申訴專員公署信件,回覆食環署新界區街市檔位涉不公平競投的調查結果。申訴涉及兩宗事件,同樣發生於去年10月20日。首宗投訴食環署容許同一名競投人在中標後棄標,由於其他競投者以為競投塵埃落定而離場,沒料中標者棄標而需要進行第二輪競投,最後該名中標後棄標的人,在缺乏競爭的情況下,於第二輪競投中成功以底價投得該檔位。
檔位競投規定現有承租人不得參與競投,不過,署方若於競投前沒有核實參與競投者身份,或造成漏洞。第二宗投訴就是涉及一名正於食環署街市經營檔舖的檔主,他瞄準署方沒有核實身份的漏洞,參與首輪競投,並成功中標,最後被揭穿不符合資格,競投需要重新進行,但「中標」假象已令大部分競爭者離場,最後該檔位由該名「白撞」競投者的同黨以底價投得。
申訴專員認為,食環署容許「棄標再投」,及沒有防止現有檔主參與首輪投標的「漏洞」值得深思和跟進,指若有漏洞予競投者以取巧方式,放棄高價投得的攤檔,再以底價重新投得同一攤檔,是有違一般人對競投的理解,並有損公帑收益。
食環署本月上旬推出轄下37個街巿、共309個攤檔供公開競投,團體上周實地考察兩場競投。團體指,以前現行街市檔主明知不合資格仍參與首輪投標,並照樣舉手叫價,是博取無人知悉他們的身份,但新措施下,署方會核對競投者是否現有街市的檔主,而且每名競投者的每口叫價,都要用印有特定編號的競投票,變相可以追查身份,減少惡意叫價圖抬高價格,以及操控結果的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