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飲茶文化源遠流長,不經不覺這種飲品已經成為我們中國人日常生活最廣泛又最講究的飲食文化之一。它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不單影響了中國本土,也成為中國文化史、外交史、全球史的重要題材。今日我們先談談茶的起源歷史。

茶的起源自何而來,尚未有十分確實的定論。一說是神農氏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他親嘗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後來陸羽的《茶經》亦引用了此一說法。這種民間傳說固然不可盡信,但可見先秦社會很早便有在沸水放入草葉煮茶飲用的一種習慣。在收錄先秦訓詁的《爾雅》當中亦收錄有「檟」一字,檟者即茶、茶樹之古稱,可見當時已有以茶為飲、廣植茶樹的情況,例如當時的巴蜀地帶盛產茶葉,當地諸侯和商人便多利用茶作為商品用於外交和貿易。

漢代飲茶已普遍

到了漢代,飲茶逐漸形成風氣和文化,頗為講究。時人王褒的〈僮約〉,當中便提到「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等說法,茶已成為市場能買得到的生活日常飲品之一,而且在家居添置茶具、烹茶和以茶待客也成為士人宴客的日常活動。飲茶除了解渴以外,亦有代酒、解酒之用。

在三國時期,吳國末代君主孫皓喜歡設宴玩樂,規定群臣需進酒七升,否則加以懲罰。孫皓酒量好,自然能把七升喝盡,但酒令既下,大臣多有不勝酒力者,如何解決?於是大臣們便私下「以茶荈當酒」,亦即我們今時今日的「以茶代酒」是也。除此以外,飲茶更有醒酒、解宿醉之效。

展示儉樸博好名

茶在當時也被視為與飲酒(宴會)這種消費較為昂貴的活動的一種鮮明對比。陸羽在《茶經》便提到,「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當時與大手筆的飲宴奢華之人對比,便是為官者招待賓客時展示家中儉樸之風,以茶果招待客人,既得體大方,亦能博得清廉之名。

祭祀方面,為了省卻繁瑣奢侈的儀式和昂貴的祭品,在官方和民間,一些重要的祭祀,亦會用到茶果,以代替牲祭。如《南齊書·武帝本紀》中記載齊武帝蕭賾遺詔說:「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咸同此制。」這種以茶果為祭祀代替品的傳統亦流傳至今。

魏晉以後,戰亂頻仍,令不少士人選擇避世。他們崇尚清靜無為,佛道宗教亦因而興盛。佛道皆主張修行,玄佛思想講究靜修,需要一些儀式和活動增進自身的修養,於是閉門弄茶這種活動便成為宗教人士或清流名家的常態活動。飲茶亦逐漸形成風氣。晉室南渡,南方盛產茶葉,亦成為上流社會階層以及民間大量用茶的原因之一。

到了隋唐時期,種茶製果的僧侶工坊多不勝數,形成足以影響國計民生的寺院經濟體。茶更成為了中國對外的重要戰略商品,不單影響外交盛衰,更成為中國對外傳播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媒介。下一回我們繼續介紹唐代茶文化及其影響。

◆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