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筆者看各類現場文藝演出不算少,綜合性文藝晚會現場卻看得不多,但之後有電視轉播時也會看。通常,這類演出往往是為了慶祝或紀念大事而組織起來,召集藝術界人士共同參與,各自排練之後再「銜接」。對觀眾而言,追求的是即時視聽享受,但也在欣賞中收到新信息。
對我這類「老戲迷」來說,無論是晚會的主創人員,還是表演的節目內容,往往「似曾相識」,然而,如何編排得暢順或在「老調重彈」中有新意,卻是一次「再創作」,畢竟,不但人數眾多,而且跨越界別,要將不同的演藝團體或其個人、藝術元素和表演形式和諧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並令人們看得投入和感動,對編導是一個大考驗,並不容易。
上周看由香港文聯主辦的大型文藝晚會「鐘聲迴響」,卻令我有這樣的感動,尤其是開頭由一群小朋友們唱的《擁抱愛》和《小時候》。《擁抱愛》是鄭欣宜十年前為TVB電視處境劇《愛·回家》唱的主題曲,歌頌親情,由她自己作曲,再聯想媽媽病故,她唱得投入,頗感動人。今日由小朋友們唱着「有一種愛,從6歲到80也不更改」,除了感動,還深具哲理和教育意義。
《小時候》是顧嘉煇作曲、鄭國江作詞的舊歌,出自香港電台早年製作的單元劇系列,以童心去表述親情和家庭之可貴,首唱於1977年播出,之後有過多次改編或重新演繹。這次演出有幾句歌詞改動:「這是我家,是我的鄉,是民族世界岸;是我的心,是我的窗,是東方的新路向。」不但配合「香港是我家」這一晚會主題,也唱出許多人的心聲。
最觸動我心的,還是由譚詠麟演唱張國榮的《當年情》。走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都知道,他倆當時是紅透半邊天的「兩大天王」,歌手私下交情尚好,但雙方歌迷卻形成水火不相容之勢。此時此刻,張國榮已逝,由譚詠麟跟我們一起回憶「當年情」,再配以多幅張國榮的銀幕照片,觀眾如我看着已故巨星的身影愛貌,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當然,其他多場演出也別具心思,如年輕人的街舞、鄧宛霞的昆曲表演、音樂劇式歌聲,以及充滿生活氣息又具現實性的「送外賣」等等,都令人印象深刻。而將各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功夫雕塑、國畫和書法等融入其中的舞台設計更予人眼前一亮。
文藝演出的呈現形式和表演技巧很重要,但最重要還是觸動人心,這就是文藝的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