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亮

王正亮,在父親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初中已接觸玄學,後得佛法老師傳授陽宅風水及文王卦。直到2013年,通過禪定悟出與際遇相應之姓名學,依此因緣,公開奧秘,望有緣人得到裨益。

年少時,學習地利風水時,就聽到一個章節談到日本和中土的名山之影響和分別。日本全國最秀麗的山就是富士山,而中土則名山特別多,如崑崙山、泰山、華山、五台山、衡山等,平均高度高於日本富士山,但富士山的兩側棱線對稱,遠近看也非常秀麗。由於山管人丁,水管財,於是日本人的聰明才智並不是十分標青,但由於只得一個山最優秀,故當然日本最優秀的群體會變得非常團結,願意求同存異,而中土則不然,名山多,且挺拔秀麗,獨立個體而言非常優秀,但誰也不服於誰!容易變成山頭主義,內鬥也!

今篇文章正正就是論及唐朝之牛李黨爭,所謂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當執念一起,一場爭吵始於唐憲宗在位之時。

有一年,長安舉行考試,選拔能夠直言敢諫之人。參加考試的人中有兩個下級官員,一個叫李宗閔,另一個叫牛僧孺。兩個人在考卷裏都批評朝政。考官看了卷子後,認為這兩個人都符合選拔的條件,就把他們向唐憲宗推薦了。

宰相李吉甫知道了這件事。李吉甫是個士族出身的官員,他本來就對科舉出身的官員有想法,現在出身低微的李宗閔、牛僧孺居然對朝政大加指責,揭了他的短處,更加令他生氣。於是他在唐憲宗面前說,這兩人被推薦,完全是因為跟考官有私人關係。唐憲宗對李吉甫的話深信不疑,就把幾個考官降了職,李宗閔和牛僧孺也沒有得到提拔。

李吉甫死後,他的兒子李德裕憑藉他父親的地位,做了翰林學士。那時候,李宗閔也在朝做官。李德裕對李宗閔批評他父親這事件,仍舊記憶猶新。

唐穆宗即位後,又舉行了進士考試。有兩個大臣因為有熟人應考,就在私下裏與考官勾通,但是考官錢徽沒賣他們人情。正好李宗閔有個親戚應考,結果被選中了。這些大臣就向唐穆宗告發錢徽徇私舞弊,唐穆宗問翰林學士,李德裕便謊稱有這樣的事。唐穆宗於是降了錢徽的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外地去做官。

李宗閔認為李德裕存心排擠他,恨透了李德裕,而牛僧孺當然同情李宗閔。從這以後,李宗閔、牛僧孺就跟一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李德裕也與士族出身的官員拉幫結派,雙方明爭暗鬥得很厲害。

唐文宗即位之後,李宗閔利用宦官的門路,當上了宰相。李宗閔向文宗推薦牛僧孺,把牛僧孺也提為宰相。這兩人一掌權,就合力對李德裕進行打擊,把李德裕調出京城,派往四川做節度使。

唐文宗本人因為受到宦官控制,沒有固定的主見。一會兒用李德裕,一會兒用牛僧孺。一派拿了權,另一派就日子不好過。兩派勢力就像走馬燈似地輪流轉換,把朝政搞得十分混亂。牛、李兩派為了爭權奪利,都向宦官討好。李德裕做淮南節度使的時候,監軍的宦官楊欽義被召回京城,人們傳說楊欽義回去必定掌權。臨走的時候,李德裕就辦酒席請楊欽義,還給他送上一份厚禮。楊欽義回去以後,就在唐武宗面前竭力推薦李德裕。到了唐武宗即位以後,李德裕果然當了宰相。他竭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閔,把他們都貶謫到南方去。

公元846年,唐武宗病死,宦官們立武宗的叔父李忱即位,就是唐宣宗。唐宣宗對武宗時期的大臣全都排斥,即位的第一天,就把李德裕的宰相職務撤了。李德裕一貶再貶,於公元848年死於貶所,從此李黨瓦解,牛李黨爭以牛黨的勝利告終。宣宗以後,牛李兩派的領袖人物相繼去世,朋黨終於停息。

當然從姓名學角度探討朋黨之爭的學理,自與同質五行有關,就以牛、李兩黨領軍的人物姓名去論,自然發現五行「爭」的現象!

而牛僧孺與李宗閔聯成一起的原因是由於丙與辛合之餘,丙入了「孺」字的丙,再合入內卦之辛,即變成牛之自己人,加上對家李德裕,無獨有偶,也出現李的「丙」火與裕之「丁」火,也現出「爭」的現象,自然釀成鬥到至死方休的悲慘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