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電燃料組合比例。

(大公報記者 梁淑貞)煤是發電燃料組合內、碳排放最高的燃料。全球酷熱日數增加,出現極端天氣,為應對氣候變化,政府去年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下簡稱《藍圖2050》)減碳策略,2035年或之前不再使用煤作為日常發電,以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等取代。現時距離2035年只餘13年,時間緊迫,能源學者認為,本港可增加向全球市場購買天然氣。

學者、環保團體及立法會議員相信,改用成本比煤昂貴的天然氣或可再生能源,電費將會調高,人人都要付出代價,大家宜由現在開始節省能源。

2020年香港的發電燃料組合(以輸出電量計),煤佔24%,天然氣佔48%,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佔28%。

為進一步改善空氣質素,政府期望在2035年或之前,把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燃料組合中所佔的比例,提升到7.5%至10%,往後進一步提升到15%。

促研太陽能製氫商品化技術

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教授梁國熙對《大公報》表示,落實減煤有迫切性,以應對氣候變化,可在全球多購買天然氣,他理解電力公司停用煤發電的計劃,故對兩電於2035年達標感樂觀。核能、天然氣發電均有污染,2050年零排放目標下,以哪些可再生能源取代天然氣,是香港面對的挑戰。他建議可考慮從內地蒙古等地的風能及太陽能製氫及氨廠,將液態氫及氨引入香港發電。他認為政府應開始探討,大學科研及工程界應研究商品化技術,令成本降低。

世界綠色組織創辦人余遠騁稱,氣候災難正在加劇,減排步伐必須加快,本港60%至70%碳排放由發電產生,天然氣的碳排放比煤少一半,增加天然氣發電是趨勢。香港受地方限制,不能大規模發展太陽能或風能設施,而使用氫能是未來趨勢,但現時未能解決用隧道運送氫能的問題,過渡期內,本港只有加快用天然氣,不過,由於價格較煤貴三倍,社會未來將要承受電費大幅調升。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認為,減煤與多用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13年時間緊迫,電力公司投資及政府審批均要加把勁才能達標。她說:「除了大亞灣核電廠供電外,廣東省仍有核電設施,可否多一個渠道擴充供應核能源呢?本地太陽能發電是否可在全部水塘都做呢?可否再擴充呢?廣東省已發展氫能發電,可否引入香港呢?」她表示,電力公司改變能源組合的投資龐大,電費增加會影響市民生活,希望政府適時向基層提供補貼。

2035年前須達標 時間緊迫

中電發言人表示,歡迎及支持政府《藍圖2050》的新措施,為支持香港達2050年碳中和目標,中電積極推動深度減碳,於供應及需求雙軌並行,實踐低碳發電,包括逐步淘汰燃煤發電、發展本地可再生能源、研究發展綠色氫能等新科技、推動電動化,和加強區域合作引入新零碳能源,以減少碳排放量;並鼓勵客戶環保節能。

港燈表示,全力支持政府帶領達至碳中和的目標,會以審慎務實態度,透過一系列措施,協助香港實現這個十分具挑戰性的目標。對於政府訂下的中期目標,即爭取在2035年前將碳排放總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少一半,港燈會積極配合,有信心中期目標可以達到。

源頭減碳|市民工商界可攜手 節能減需求

人類對電力需求增加,能源資源卻短缺,環保團體世界綠色組織創辦人余遠騁向《大公報》表示,在2050年前阻止全球溫度上升,除了從能源供應源頭碳中和,需求一方也要改變行為。

余遠騁舉例說,大型商場把溫度調校至極凍,電費開支數百萬元。若使商場用人工智能開關及調校冷氣;而市民跨境會議改網上進行並減少坐飛機;用電腦和用燈後記緊關掉,都有助節能。

兩電現時均有推出節能措施,中電推出一系列能源效益方案及支援措施,如綠適樓宇基金、節能設備升級計劃、重新校驗工程培訓計劃,可再生能源證書和應用創新科技包括安裝智能電錶,支援客戶減少碳足跡。由2018年底至2025年,分階段為住宅及中小企客戶更換成智能電錶,截至今年3月底,已安裝及接駁逾138萬個智能電錶,涉及約9.1萬戶村屋;亦有公眾教育推動低碳綠色生活。

港燈透過旗下不同基金在節能、改善能源效益、推動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推廣綠色環保教育等多方面,鼓勵市民實踐節能低碳生活,並大力推動電動車使用及協助客戶安裝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

溫室效應|燃煤釋二氧化碳 令氣候惡化

煤被稱為氣候變化的元兇,因為燒煤會產生二氧化碳。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教授梁國熙表示,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不是空氣污染物,它會造成溫室效應,令全球氣候變化。它排放的懸浮微粒會影響人類的呼吸系統,影響健康。燃煤所產生的硫氮氧化物會形式酸雨,影響建築物,亦會影響地面生態環境。現時,電力公司的燃煤機組已減少污染物產生。

政府統計資料顯示,自1990年起,發電一直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減少碳排放首要改變發電燃料組合,政府促使兩間電力公司更新發電機組,以天然氣取代燃煤發電。

成本轉嫁|投資新能源機組 勢推高電價

電力公司改變燃料組合,將會影響用戶繳交電費水平。現時電費主要由「基本電價」及實報實銷的「燃料調整費」兩部分組成,而「基本電價」由標準燃料成本、營運成本及准許利潤組成,當電力公司投資新發電機組、天然氣接收站或風力發電場等,這些營運成本會影響基本電價,而燃料價格近月飆升,亦令燃料調整費上升。

而燃料調整費是按照使用燃料(燃油、天然氣和煤)的實際價格和原來預測價格的差別每月自動調整,以適時反映燃料價格變動。根據管制計劃協議,燃料成本按實報實銷機制由用戶承擔,透過基本電費收取;而因應實際燃料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差異,每年透過燃料調整或回扣,向用戶收取或回贈。

中電的燃料調整費,由今年1月的每度電38.6港仙,升至下月的48.2港仙,升幅25.1%。港燈的燃料調整費,則由今年1月的27.3港仙,增至下月的55.3港仙,升幅102.56%。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