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場導演鄧樹榮由2018年就開始籌備「香港國際莎劇節」,原定於2020年舉行的首屆卻因為疫情一再延期,團隊初心不改不斷變陣,終於在今年首先推出「香港國際莎劇表演交流」,與兩個海外藝團合作,以本地藝術家團隊呈現外國原創作品,實現創作上的深入交流。
8月一連三個周末,一班本地舞蹈家、演員將搬演意大利imPerfect Dancers Company的舞蹈版《哈姆雷特》和西班牙巴塞隆拿劇團Projecte Ingenu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再加上由本地舞團「新約舞流」製作、周佩韻編舞的原創舞劇《馴悍記》,為觀眾呈現當代莎劇的不同面貌。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黎展泓
疫情下的國際交流
原定舉辦的莎劇節,邀請的國際演出團隊因為疫情而未能來港,鄧樹榮於是想到用本地的演員和舞者來演出國際劇團的作品,「例如《哈姆雷特》,我們有個執行編舞黎德威,時不時會跟意大利那邊視像會議,導演也會看我們的排練狀況,即時給出意見,我們也主要跟影片去進行排練。現在的新世代其實越來越多用網上排練的形式。」
說起選擇西班牙劇團和意大利舞團的原因,鄧樹榮表示兩者風格十分年輕,都能夠透過自己的方式去傳達原來文本的精神,「整個莎劇節的藝術方向都是用當代的手法去重新演繹莎劇,不是當做一個普通話劇去做,目的是希望透過莎劇來吸取養分,豐富我們的創作視野,這兩部作品其實挺符合我們的藝術方向。」至於本土舞團「新約舞流」,鄧樹榮表示看過他們之前的作品,再加上香港用舞蹈去演繹莎士比亞的團體很少,合作是一個蠻有趣的嘗試。
在鄧樹榮看來,雖是搬演外國藝團的作品,但模仿的同時也能表達出屬於自己的味道,「香港舞者雖然動作與意大利舞者相同,但形態的呈現卻是另一種效果,而這種效果是屬於這班香港年輕舞者,以及香港觀眾觀賞表演時所產生的火花。」他續指,這種國際交流的方式也許是疫情下的產物,但將來疫情好轉後也可能會持續進行。
不一樣的莎劇
演繹兩團作品,用鄧樹榮的話來說,基本上是「照板煮碗,原汁原味」,但創作的過程卻產生有趣火花,本地演員除了要熟悉莎士比亞的原劇本外,還要嘗試進入外國導演及編舞的創作世界,可以說是換了一種角度來思考。「本地藝術家都很興奮,」他說,「我們叫做『step into the shoes of others』,照板煮碗,關鍵在於找到其中的精神,這個最有趣。《羅密歐與茱麗葉》好一些,有對白,還有個『劇』在那裏;《哈姆雷特》是舞蹈,演繹空間很大,雖然是跟着意大利舞團照做動作,但是舞者心裏想的是什麼,可能很不同。」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戲劇之一,而意大利新銳舞團imPerfect Dancers Company的版本設置新奇:女子翻開這本莎翁名著,人物的故事以舞蹈方式「躍然紙上」。劇中保留《哈姆雷特》的主要角色,以意象化來精煉場景與故事,融合現代舞、芭蕾元素,以外顯的舞蹈動作、強烈的面部表情,傳達一層層的心理情緒與澎湃情感。鄧樹榮表示,《哈姆雷特》改編很難,原因是這部劇有着極為深層次的心理狀態,以及複雜台詞和情節,所以如何用舞蹈去呈現劇本的精神,如何拿捏和展現角色間的關係至為重要,「我也會給舞者一些戲劇方面的意見,例如人物的精神狀態和過去的歷史;例如這場戲講什麼,要解決的是什麼戲劇矛盾,動作的內在動力和展現的意圖等。有時我會叫他們在跳舞時要在腦海念幾句台詞,使內在有更強的戲劇性支持,而非只是去做一個動作。」而這個對舞者來說是頗大挑戰,需要時間來慢慢領悟。
「《哈姆雷特》對三種人更加有吸引力,一是舞者,二是對文學有興趣的人,三是對戲劇有興趣的人。」鄧樹榮說,舞蹈的詮釋空間很大,而imPerfect Dancers Company過往搬演不少莎劇,有意識地去結合舞蹈與戲劇,這對香港觀眾和業界來說都是比較新的嘗試。
語言處理見功夫
西班牙的劇團Projecte Ingenu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則是另一種風格。這次的演出融入了很多形體元素,其中亦有不少性別交錯(cross gender)的演繹方式,例如男扮女裝。整個舞台以簡約方式呈現,幾個簡單的道具就勾勒出不同場景,演員手上的道具如木棍可以用來表示兵器,也可以指涉更加形而上的內容。鄧樹榮指出,這次的處理較大功夫是在語言上。原劇為加泰羅尼亞語,劇團又提供了英文譯本,「我們要對照加泰羅尼亞語的英譯本、古英文及現代英文,來找到最適合香港今日的語言level。這句台詞古英文是這麼說的,現代英文是這麼理解的,那廣東話要怎麼做呢?鄧灝威(香港團隊導演)在這上面花了很多時間。」
形體展現與性別流動
這次搬演的兩個外國製作都重視形體元素的使用,也在性別交錯(cross gender)方面有了有趣的展現。而這兩個面向,正是鄧樹榮數年來十分感興趣的創作方向。
2016年,鄧樹榮應白光劇社邀請前往北京鼓樓西劇場,搬演希臘經典悲劇《安提戈涅》,用的就是全女班陣容;後來的《馬克白的悲劇》到歐洲巡演,演員吳偉碩(梵谷)與黎玉清則乾脆男女互換來演繹。「這次是刻意為之,展現對馬克白兩夫婦的閱讀——這夫婦倆是否同一個人的兩面呢?」而到了去年的《李爾王》,他再次採用全女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質感。「cross gender,其實令到我對傳統的觀念有了新的看法。」鄧樹榮說,「這種性別概念的交錯或流動在社會上的影響已經出現,將來會更加強烈;在創作上也或多或少出現了一段時間,至於未來如何發展,我不知道,仍然有待探索。」
而注重對東方形體的展現,亦是鄧樹榮的創作簽名式之一。2012年的《舞·雷雨》中,他便嘗試用舞蹈來展現戲劇,難怪他看到imPerfect Dancers Company在《哈姆雷特》中的實驗亦有共通之感。他分享道,《哈姆雷特》比起《雷雨》,不論在情節、人物關係、心理狀態還是台詞的詩意上,都複雜很多,「光一句『to be or not to be』就有N種表達方式,相較下,《雷雨》中較少這類的台詞。」他說,「另外就是關於形而上的探索,在《哈姆雷特》或者西方的劇場中,在文藝復興時期有很多類似關於神是什麼這樣的叩問,《雷雨》裏則不大有;還有對於『瘋癲』的展現,這個母題在《雷雨》中也不大見。」在他看來,《雷雨》的改編相對簡單,幾乎沒有個人獨白或者群舞戲份,着重抽取人物兩兩之間的關係與角力來呈現,是比較「直線」的方式。
而這一次的《哈姆雷特》,展現的元素也許更多。有時一人分飾數角,如同精神分裂;有時又似乎多人同飾一角。互相交錯下,織出豐富層次。鄧樹榮指出,如果觀眾對於《哈姆雷特》的劇本和對白比較熟悉,觀賞時會有更大的得着。「你會看到一個沒有對白的舞蹈的表達形式,如何傳達劇本的精神。而這其中牽涉到很多複雜的層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