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興國

如果春日裏的雨用霏霏來形容,那夏天的雨用滂沱會更貼切,尤其在鄉下,這種感受越發明顯和真實。我自幼在鄉下,算是在夏天的雨裏長大,其中的各種感受,深有體會。

夏天雨的滂沱是帶有肆虐性的,沒有預兆,也毫不留情,可謂五風十雨,說來就來。那時的農家多以瓦房和茅草屋為主,粗大的雨滴敲打在瓦片上,滴滴答答,有如撒落無數的公分石。可惡的是此時還會伴着無情的風,風過雨來,由於很多瓦片已被風吹變了位,雨水便順着錯位流進了屋裏。這時你不得不準備各種瓢盆,這裏放一個,那裏接一個,甚至錯位太大,雨水太猛,一兩個盆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雖然風雨無情,但人倒是「有情」。那年月沒有自來水,吃水都要到村外的半里地去擔,很是麻煩。趁雨水來臨,就多準備幾個大桶或大盆放在屋簷下,等一場大雨過後,盆或桶總能裝得「盆滿缽滿」。因此我特別記得每每父母出門,總會叮囑一句:「到時候下雨,你用盆接點雨水哦!」想想那歲月,真是辛酸卻又無奈!待在家裏得準備各種瓢盆,那在外面就更難應付。放牛是很多農家孩子都有的經歷,我自然不例外,要是夏天的雨來了,那撐一兩把傘還真擋不住事。粗大的雨滴打在傘面上,雨水很快滲透下來,就像上面開大花,下面開小花,再加上忽左忽右的風,不用多大一會兒工夫,人準會濕得遍透。

別看膠布很不體面,但在這粗暴的雨水面前卻十分管用。看暴雨來臨,幾個小夥伴就趕快找個好的地塊蹲下來,再各自抓住一隻角,任憑風和雨多麼狂躁,總是很難奈你何。當然若是一個人,那就繫在脖子上,再準備一頂斗笠戴在頭上,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蓑笠翁」。

當然這事不僅適合放牛娃,也適合讀書的學子。從我家到學校有七八公里,每天早出晚歸,中午不回來。因為要帶午飯,就得凌晨四五點鐘起來做飯,五六點出發趕往學校。人是準時,可天就不一定「準時」,尤其是入夏之後,沒有人情的雨滴往往就擋住了前進的腳步。這時候塑膠布最好用,把書包往背後一甩,再把塑膠布往身後一繫,也就可以大步上路。

夏天的雨似乎都是無情而可惡的,但事實不是。如果說春雨是喚醒沉睡的大地,那夏雨就是洗滌萬物的心靈。它沖刷房頂的污垢,讓瓦片煥然一新,洗去草木的塵埃,讓葉片更新綠,也洗滌人們的心靈,讓我們知道陽光總在風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