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與一名自稱持有MIRROR演唱會門票的賣家聯絡,原價480元的門票,對方開價6000元。

(大公報記者 周揚)香港「黃牛票」現象猖獗,特區政府試行流行演唱會「實名制」,以打擊炒賣歪風,惟成效甚微。人氣男團MIRROR將於本月底至下月舉辦12場紅館演唱會,其中三成門票以實名制方式發售,可退票但不可轉讓。大公報記者在網上二手平台發現,有賣家將原價480元的門票賣到6000元,相差11倍多;首場1280元的門票則炒至7300元。

經濟學家表示,「黃牛黨」會故意炒高票價,製造供不應求假象,刺激消費者購買慾望,屬「飢餓營銷」手法。市場學家直斥「黃牛票」不符合道德,變相剝削他人以較為公平方式購票的權利。

MIRROR演唱會的實名制票價分別是1280元、880元及480元,5月31日正式公開發售。大公報記者昨日在網上各大二手平台搜尋MIRROR門票,發現大批買家在求購門票,有一對夫婦聲稱願意以4000元買兩張原價1280元的連位門票。亦有大批賣家出售門票,有賣家報價3500元,但聲稱要到7月23日才領取未知原價的門票,即買家當天才知道自己買到的是1280元抑或是880元的門票,如同抽「盲盒」,若買到880元的門票,相當於買家以高於三倍的差價買「黃牛票」。

營造熱賣氣氛 誘消費者搶票

大公報記者昨日以買家身份,嘗試聯絡其中一名賣家,對方首場1280元的門票,要價7300元,與原價相差近四倍多;而原價480元的門票,對方要價6000元,相差11倍多,若四人同行連座要花2.4萬元,已接近最新公布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2.87萬元。

中文大學市場學系副教授戴先熾表示,「黃牛票」或炒賣意味着有一定數量的消費者群,且門票供不應求,公平的分配機制有三種:抽籤、先到先得、拍賣,「黃牛票」類似非官方的「拍賣」方式,能搶票且高價售出者,其購票能力較一般消費者有優勢,雙方已非公平競爭,只會增加一般消費者的購票成本。而「黃牛票」亦會製造供不應求的假象,讓更多人去買,亦屬飢餓營銷。

浸會大學榮休經濟系副教授巫伯雄指出,演唱會自身的壟斷模式致炒賣風,MIRROR演唱會有三成公開實名制發售,觀眾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搶票,餘下則是內部認購,如主辦機構、贊助商等。而「黃牛黨」會大幅炒高票價,營造熾熱搶購氣氛,促使消費者倉卒購票,屬飢餓營銷。在此模式下或會出現「有位無人坐」,因炒價過高,願意重金購票者有限。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