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上設廠30年 乘上國家改革開放快車
內地改革開放以來,大量港商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從事製造業的大量港商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紛紛赴深圳設廠,港企國橋實業(集團)董事長楊自然在深圳打拚30年,由「三來一補」簡單加工做起,一路發展,不斷升級轉型及提升自動化水平,從一家小工廠擴大到四家,並轉型至醫療和抗疫物資生產,在2003年「沙士」和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期間均為內地抗疫作出了貢獻,獲得了廣東省和深圳市的嘉許。
◆圖/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 深圳報道
楊自然1992年加入了當時北上設廠的港商北拓洪流當中,他在觀瀾的工廠當時有100人,從事服裝輔料、包裝材料等產品的加工生產,並且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升級轉型,後來又切入競爭對手較少的醫療用品無紡布、防護衣等產品生產,產品八九成出口到境外,市場包括香港、日本和德國等。
千禧年迎來業務高峰
彼時,境外醫療產品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楊自然的工廠滿負荷地生產,2000年迎來業務高峰期,他不斷增添生產線和設備,一個月生產1,000噸無紡布,一年產量達1.2萬噸,這個量當時來說是很大的,其中出口七八成。此時深圳工廠員工人數達到500人,年產值達到1億元人民幣。
2003年楊自然看好低成本的江西,在南昌青山湖開設新工廠,生產無紡布,2012年深圳推出「騰籠換鳥」政策,他於是在南昌進賢醫科園買地建廠。至此,他在深圳和江西共計有4家工廠,而為了降低成本,公司每年投入上千萬元資金,加強設備自動化和技術升級。目前他在四地的年產值約一億港元,員工合計約千人。
令楊自然感到欣慰的是,公司憑藉自身醫療產品的優勢,為2003年廣東「沙士」和2020年初開始的深圳新冠疫情作出了貢獻。
獲廣東省深圳市嘉許
2003年非典型肺炎(「沙士」)肆虐全國,當時作為廣東少有的生產抗疫醫療產品的公司,國橋實業受到廣東省高度關注,為了支持抗疫,公司加大生產,向廣東省供應了大量的口罩和防護衣等,為廣東省打贏抗擊非典型肺炎戰役作出了貢獻。因此,廣東省給國橋實業頒發了二等功。
2020年初全國多地先後爆發新冠疫情,當時熔噴布供應十分緊張,楊自然公司原本以出口為主的熔噴布、口罩和防護衣等產品,改為重點供應深圳市抗疫。儘管當時市場上熔噴布的售價及原料價格瘋狂上漲,價格一度從2萬元人民幣/噸漲至五六十萬元/噸,但公司開足馬力及調整生產,供應給深圳市政府的熔噴布價格也就在4萬至6萬元/噸,低成本保證了抗疫物資的供應,為深圳市抗疫作出貢獻。
為了全力保證深圳的抗疫需求,公司的出口業務受到一定影響,因為其公司原本可以生產利潤率更高的防護衣,涉及金額整體高達數千萬元。同時,過去兩年疫情嚴峻期間,國橋實業大量投入設備和生產線,加上內地口罩和防護衣等產能出現過剩現象,整體市場供大於求,目前公司產能只利用了四成,對公司的利潤也造成了一些影響。
不過,楊自然坦言,自己是在深圳這片熱土發展起來的,十分感謝國家和深圳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紅利,因此能夠為深圳在疫情期間作出貢獻,這些犧牲也是值得的。為嘉許楊自然公司的貢獻,龍華區衞健委也給公司頒發了錦旗。
業務發展超預期 感恩深圳這片熱土
楊自然表示十分感謝國家和深圳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紅利。「有了改革開放,香港人才有機會到內地發展,將內地與香港優勢結合起來,身為港人我非常感謝改革開放和深圳這片熱土。」
楊自然坦言,自己在深圳的發展,已遠超當年的目標,當時只想有一個一兩百人的工廠接單做生意,現在已發展到四家工廠。他感嘆稱,港商有幸在數十年前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乘着改革開放的東風,讓他和許多港商一樣,在深圳實現了大發展。
他又認為,無論是過去或未來,兩地都是血濃於水的關係,有國家作為強大後盾的支持,相信未來香港仍可以長期保持繁榮發展。
從過去25年的兩地的發展軌跡可見,香港與內地經濟的發展,是糅合在一起,互為促進的。楊自然說,香港憑藉自身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優勢,過去25年來為大量內地公司上市融資提供了機遇,促進了內地經濟發展。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無數港商為內地帶來了訂單、技術和管理經驗等,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香港的貿易和航運中心亦為大灣區內地企業帶來了大量的訂單,促進了出口,香港碼頭和機場助力大灣區商品流通全球。
展望未來,楊自然認為,香港的金融、教育、專業服務、創科、航運等仍將可以支持內地經濟發展,與大灣區實現深度融合。而內地未來仍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在金融、科技成果轉化和航運等方面仍是香港持續發展的動力。
盼深港盡快恢復正常通關
他真誠地表示:「我愛香港、愛深圳和愛祖國,將會持續為香港和深圳注入新的正能量。」他又期盼香港疫情能夠得到控制,深港盡快恢復正常通關,促進兩地深度融合和經濟發展。
研可降解口罩 減白色污染
由於新冠疫情一直困擾着世界各地,全球每天有數以十億計的口罩被丟棄,造成大量的白色污染,對土地、水源和衞生等帶來大量不利影響,為此,楊自然旗下國橋實業近年來致力研發可降解口罩,預計今年年底推出,但面臨成本高和使用期限短等問題。
目前全球廢棄口罩帶來的白色污染令人觸目驚心。據悉,2020年2月底,內地一次性醫用口罩的日均產量從800萬隻迅速提升至1.16億隻。按每隻口罩約重5克來計算,意味着每天面臨約550噸廢棄口罩。口罩在自然界中很難降解,因為口罩的主要用料是無紡布和熔噴布,其主要化學成分都是聚丙烯──這是一種通用塑料,在自然條件下,聚丙烯的分解過程會持續幾十年。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報道,全球每月使用和丟棄的口罩數量約達1,290億個,其帶來的污染是巨大的環保問題。
對此,楊自然表示,為了降低大量口罩帶來的白色污染,國橋實業一直在做口罩材料的可降解研發工作,並且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也面臨一些問題,包括成本較高,其中材料有時效限制的風險,如果半年內未使用可能產生質量變化,並且對儲存條件要求比較高,因此影響了其市場應用。
保障民眾健康及自然環境
對此,一些醫療專家呼籲國家盡快着手治理口罩帶來的白色污染問題,推動可降解口罩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從而有利民眾生命健康和環境保護。未來隨着技術進步、國家政策的推動和市場規模化應用,可降解口罩有望成為主流。
楊自然認為,可降解口罩可以像新能源汽車,實現從油電混合到純電模式的轉變,這只是一個過程問題。目前國橋實業生產的口罩已有三分之二的材料是可降解的,即口罩三層材料中有兩層可降解,只是價格稍微高一點,但是普通市民只喜歡選擇便宜的產品。他認為可降解口罩需要國家出台標準,有了相關標準研究機構和廠商就可積極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