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24年祭拜瑪爾斯、維納斯和西爾瓦諾斯的聖壇,公元1世紀的青銅勝利之翼,公元前3世紀「雙勇士之墓」的隨葬品……來自意大利全國2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308套、共503件珍貴文物,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值此中意文化和旅遊年重啟之際,恰逢中國國家博物館創建110周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意大利共和國文化部、羅馬國家博物館共同推出這個展覽,以此作為中意文化和旅遊年活動的旗艦項目,充分反映了兩國文化交流的密切深入和兩國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這是繼2018年「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覽、2019年「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之後,中意文博機構密切交往合作的又一碩果。7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分別向「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開幕式致賀信。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據悉,參展的所有文物都是國博與意方通過線上視頻點交完成。國家博物館國際與藝術展覽總監、展覽中方策展人潘晴表示,今次展覽系統反映了意大利半島實現政治和文化統一的歷史進程,展現意大利文化淵源的豐富多彩。
展覽選題宏大
展覽通過來自意大利全國2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308套、共503件珍貴文物,敘述了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世紀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和意大利半島的羅馬化進程;不僅展現了意大利起源的文化多樣性,也彰顯了奧古斯都統一意大利半島後國泰民安、文化繁榮發展的盛況。
展覽共有11個主題單元。前4個單元從社會、語言和宗教的多元視角展現羅馬統一前意大利文化的「馬賽克現象」:精美豐富的隨葬品,反映了不同族群、階層、性別的墓葬習俗,也可以一窺貴族的生活情境;不同銘文的石碑,讓後人得以了解意大利文在向拉丁語系同化過程中的原始特徵;眾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在對比中呈現不同信仰的差別和特性。
展覽後6個單元按照時間線展現了古羅馬共和國擴張期間,特別是從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146年)到奧古斯都時代(公元前31年-公元14年)發生重大歷史變革後,成為一個地理、政治和文化的統一體。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展品,觀眾可以了解當時意大利各地的生活方式、民間習俗和社會現實。展覽還展現了奧古斯都及其家族和後代,特別是那些精美絕倫的官方肖像和雕塑,令人嘆為觀止。
步入展廳,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就是公元124年祭拜瑪爾斯、維納斯和森林之神西爾瓦諾斯的聖壇,四面雕刻着精美的圖樣。如果站定細看,上面講述了羅馬的起源——母狼哺育雙胞胎的神話故事。潘晴在講解紋飾細節時表示,「戰神的戰車,還有維納斯的出現,這些畫面表達了羅馬民族具有神祇血脈的主題。」
出土於龐貝古城的一件精美的藍綠玻璃骨灰甕也吸引了不少人駐足。在公元前1世紀中葉,火葬作為土葬替代的喪葬形式得到廣泛傳播。在專門的骨灰甕供給不足時,人們開始將原本具有其他用途的貴重容器當作骨灰甕,如本次展出的由雪花石膏、彩陶和玻璃製成的容器。作為死者財富和地位的象徵,它們會在葬禮儀式結束前的各個環節一直陪在死者身旁。
在展覽出口附近擺放着一件青銅材質的勝利之翼。這隻右翼是勝利女神像的一部分,表現了休憩的姿態。宛若天然的細節特別是一絲不苟雕出的層層羽毛,都是用小刻刀精雕細琢而成。專家認為,從這件雕塑的寫實性和工藝水平來看,創作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紀左右。
展覽的最後一個單元則是專門為中國觀眾組織的古羅馬貨幣,見證羅馬歷史的轉折,多維度體現了貨幣生產、發展、流通等因素對文化發展的深刻影響。
首次嘗試文物視頻點交
據潘晴介紹,今次展覽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自疫情以後首個在北京舉辦的國際展覽。籌備過程中,國博第一次嘗試了視頻點交。她說,「視頻點交是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借助視頻會議的平台與對方連線,雙方工作人員通過鏡頭共同檢查文物,並在意大利借展博物館人員的指導下,把珍貴的文物擺放到展台上,並進行加固。這一系列複雜的工作,全部通過線上溝通,充分表現了意大利文博界對中國國家博物館專業水準的信任。」
潘晴表示,由於意大利與中國有6小時的時差,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了配合意大利方,每天下午3點至半夜12點進行點交工作,為期8天。國博文保院的修復人員在點交中及時發現了文物運輸過程中的一些破損和脫落,並積極找到了解決方案。在布展的過程中,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支架專家還為文物量身定做了支架,確保文物展出安全。意方的博物館人員看到了國博的支架紛紛表示讚嘆,並要求能將支架隨文物運回意大利。潘晴說:「我們非常高興能夠給意大利的同行們送去這些小小的心意。」
中國和意大利都是世所公認的歷史古國。早在《後漢書·西域傳》中就有關於羅馬帝國的明確記載,稱「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羅馬史書也稱中國人身材高大、富有正義感、孝順而長壽。此次展覽特意以中、意、英三種語言進行呈現,觀眾通過展覽,即可感受到中國和意大利兩個偉大文明在國博這座文化殿堂裏相映成輝。此外,展覽中還有若干件考古發現和藝術巨作,此前從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過,有些甚至從未離開過所屬博物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