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的武俠小說,充滿文學色彩,經常都引用古學經典,或詩詞歌賦,讓讀者在看書消閒之餘,也能多吸收一些文化知識。
在《神鵰俠侶》一書中,楊過最厲害的武功,就是「黯然銷魂掌」,這詞出自南朝詩人江淹名作《別賦》。由於全文太長,只能摘錄部分佳句: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以行子腸斷,百感淒惻。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舟凝滯於水濱……居人愁臥,怳若有亡。……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
造分手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同瓊珮之晨照,共金爐之夕香。……織錦曲兮泣已盡,回文詩兮影獨傷……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著乎?
這是一首抒情小賦,以濃郁的抒情筆調、環境的烘托、情緒的渲染,心理的刻畫,把很多不同形式的人的分離之情,如戍人俠客、遊士情侶等七種人的心情,生動地寫出來。詩文一開始兩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已成千古名句。
江淹,曾歷仕宋、齊、梁三朝,少年時並不得志,著有《恨賦》、《別賦》和《江淹集》等,他自言:「自少及長,未嘗著書,惟集十卷,謂此足矣。」及「僕本恨人」。但後來官運亨通,頗有政績,在梁朝時做到光祿寺大夫,封過侯,但成就卻以文學更高。
這篇作品圍繞着「離別」鋪陳開展,把「離別」予人的傷痛寫得十分深刻,如:「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這種傷痛感覺,用以形容楊過和小龍女之分離,十分適合貼切。
小說寫楊過和小龍女在絕情谷斷腸崖分開後,不久就隨神鵰來到海潮之中練功。數年間內功大進,但心中思念之情也與日俱增,弄得自己形銷骨立,了無生趣。一日,獨自在海濱靜立良久,在百無聊賴中隨意地拳打腳踢,揮掌撥袖(他那時已經獨臂)。由於他此時內功大成,已可開碑裂石,深思之後豁然貫通,創出一套掌法。
這套掌法,出手方式與一般武功不同,驟看似無精打采、無神無力,毫不見有何霸道威猛之處。閒閒散散,甚至傷心無聊、神不守舍,只是隨意揮掌,全憑內力,就威力無窮。楊過將這套共一十七招的掌法,定名為「黯然銷魂掌」,正好跟他的心情一樣,一揮手、一彈指,全彌漫離愁別緒、傷痛分別的感覺。
江淹的《別賦》雖然優美,但跟他有關的另一成語,卻更多被人引用,那就是「江郎才盡」這個典故。據《南史·江淹傳》(唐朝李延壽著)所載,他「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即寫作能力到晚年差退了些。又說他由宣城太守罷歸,一晚夢見張協向他討還一匹錦、郭璞向他討還一枝五色筆,醒後就從此寫不出什麼好文章,所以就有「江郎才盡」這個典故。
李延壽大概是根據鍾嶸《詩品·齊光祿江淹》所載:「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郎才盡。」
或者,江淹年幼家貧,靠賣柴來供養母親。後來他發奮讀書,刻苦自學,寫出了許多精彩的文章和詩篇,《別賦》可算是其中傑出之作,世人個個稱讚,名聲也漸漸傳開。只是後來官做得大了,更封了侯,生活富裕起來,什麼「離愁別恨」的感覺也沒有了。他的文思大大減退,文采平淡無味。「送錦」、「還筆」相信也只屬傳說而已。
這些傳說,借用了郭璞,就增加了一些神仙的味道,也可為江淹造下台階。蓋郭璞乃兩晉時期著名的方術士,擅長預卜先知和一些奇異方術。他好古文奇字、精曆算卜筮,文學方面則長於賦文,並以遊仙詩名重當世。而江淹才盡之情,可令人聯想起《傷仲永》這個故事。
《傷仲永》乃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所寫的一篇散文,內容講述江西金溪有一個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家本務農,從未讀書識字。他年僅五歲時,竟向父親要求要書本文具。父親雖感奇怪,但也盡量向人家借來給他。而他即能寫下四句詩,並署下名字。
大家都稱他作天才、神童,有人考究他,要他指物賦詩,他都達成。父親遂經常帶他四出炫耀和飲食應酬、接受賞賜,但不作讀書學習,未幾就失去文采,淪為一普通人而已。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