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692?-761),字摩詰,祖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縣),遂為河東人。少有才名,開元九年(721年)進士,任大樂丞,負責教習音樂、舞蹈,然而上任僅數月,就因屬下伶人舞黃獅子而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曾在淇上、嵩山一帶隱居,開元二十三年獲宰相張九齡提拔為右拾遺,歷任監察御史等職。

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攻佔長安,玄宗倉皇逃往四川,王維被俘。王維曾吃藥稱病,惟因其詩名太大,安祿山將之拘於菩提寺,硬委以偽職。安祿山召集數百名梨園弟子及眾偽官,在凝碧池大宴慶功,但唐明皇御用的樂師雷海青不願演奏,西向慟哭,最終被凌遲示眾。王維從好友裴迪處聽聞此事,悲從中來,遂作《聞逆賊凝碧池作樂》以抒懷:「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

至德二載(757年)九十月,安祿山兵敗,唐軍相繼收復長安、洛陽。唐肅宗向一眾陷賊之官問罪,按律當死,王維因曾作《聞逆賊凝碧池作樂》,又因其弟王縉任刑部侍郎平叛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最終得到赦免,降為太子中允,加集賢殿學士,後轉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自此以後,王維不再熱衷仕途,最終在輞川(藍田縣)隱居,潛心修佛,過着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卒時約七十歲。

綜此可知,安史之亂一事,對王維的心境有頗大影響。他後期的詩作,多涵有禪宗的意境,風格清新脫俗,其中尤以山水田園詩的成就最為突出,在當世即有「當代詩匠,又精禪理」(唐苑咸《酬王維》詩)的讚譽,後來更得到「詩佛」的雅稱。而在安史之亂前,王維亦有許多感動人心的佳作,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詩:

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本詩為作者送別友人元二出使安西時作的詩。元二,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安西,為唐代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駐地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附近)。

本詩題存在多個別稱,因是送別詩,故或題作《贈別》。後有樂工將之譜成琴曲,因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故又名為《渭城曲》、《陽關曲》,或名為《陽關三疊》,以為送別之曲,收入樂府《伊州大曲》中,流傳甚廣。所謂「三疊」者,歷來解法不一,蘇軾《仇池筆記·陽關三迭》云:「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清人吳煊《唐賢三昧集箋注》則云:「按『三疊』為度曲者疊第三句也。」也有人認為僅有末句重疊三唱,或僅重唱部分字詞,於此不贅。篇幅所限,下回再續。

譯文

渭城清晨的細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土,客舍周邊的柳樹顯得格外翠綠清新。

謹勸請好朋友再多乾一杯餞別美酒,西行離開陽關後就難重遇老朋友了。

註釋

① 渭城:秦代咸陽古城,漢代改稱渭城縣(見《漢書·地理志》),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位於今陝西咸陽市東北,渭水北岸。古時人們多在此送別從長安西行的人。

② 朝雨:早晨下的雨。朝,早上。

③ 裛:通作「浥」,潤濕。《說文》:「浥,溼也。」

④ 客舍:驛館,旅館。此指元二寄宿的客棧。

⑤ 柳色:柳葉繁茂的翠綠色。這裏既用來描繪清新的春景,亦借以表達不捨的離情。

⑥ 勸:勸說,勉勵。《說文》:「勸,勉也。」

⑦ 盡:甲骨文象飲食完畢清洗器皿,本義是飲食完畢,引申表示完結之意,這裏指喝光、乾杯。《說文》:「盡,器中空也。」

⑧ 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之要道。

⑨ 故人:老朋友。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