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跨境婚戀情感求助個案較多。圖為梁秋莎(右一)在輔導求助個案。受訪者供圖
◆疫情之下往返不便,梁秋莎在香港通過電話為求助個案做輔導。受訪者供圖
◆學童輔導是梁秋莎工作內容之一。 受訪者供圖
◆1997年3月,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輔導服務中心成立。受訪者供圖

穿梭粵港25載 守護跨境家庭 培育內地人才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梁秋莎在廣州組建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輔導服務中心,每月穿梭穗港,為求助個案排憂解難。之後又主導組建了穗港青少年服務中心和穗港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並親自督導、培訓當地社工。25年來,她服務超過2,000宗個案,督導培養30多名內地社工。從初為人母到年過花甲,從青絲如墨到兩鬢斑白,看到越來越多的跨境家庭糾紛獲得化解,督導過的社工成為社會骨幹,她認為「這是值得一輩子堅持的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

在七一前舉行的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暨穗港兩地社會服務合作25周年暢談會上,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社工梁秋莎向香港文匯報記者細數這些年來參與的輔導、幫助個案,「我還保有那份初心,希望能夠多做一些。也期待有更多香港社工能夠扎根大灣區,推動兩地社工合作。」梁秋莎說。

推動穗港合作 專業服務北上

梁秋莎在廣州出生長大,早期在當地婦聯工作。一次與香港社會工作專家的交流,讓她看到香港社工在服務社群中發揮的巨大作用。為此,她辭去公職,遠赴海外學習社工專業。畢業後定居香港,加入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

改革開放之後,越來越多的香港人來到內地創業、工作,兩地婚戀個案也逐年攀升。由於早年兩地經濟發展不平衡,信息也不如現在透明,跨境家庭時有矛盾發生。

「我覺得應該為這個群體做些什麼,產生了做粵港穿梭社工的想法,得到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的大力支持,亦獲廣州方面的積極響應。1997年3月,在香港回歸祖國倒計百日前後,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與廣州荔灣區逢源街合辦的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輔導服務中心成立,我成為了內地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社工。」梁秋莎說,中心的成立,開創了穗港兩地合辦社會工作服務的先河。

調解跨境婚戀 支援「雙非」兒童

中心成立初期,跨境婚戀情感求助個案較多。到了2000年後,較早一批出生的「雙非」兒童逐漸長大,就學、照顧等問題開始困擾「雙非」家庭。小梁是梁秋莎其中一直跟進的一名「雙非」兒童,5歲時,其母親因重病去世。由於小梁在留穗還是來港之間搖擺不定,父親朱先生向梁秋莎求助。梁秋莎結合實際,分析了留穗和赴港的利弊,認為留在廣州更利於小梁的成長。

由於朱先生家庭條件並不好,當時的政策下,小梁需要付出一筆費用才能順利在廣州上學。梁秋莎幫他們出謀劃策,並爭取到香港愛心人士的支持,最終解決了8萬元的交費難題。

此後,小梁又經歷了父親再婚、轉學清遠老家、照護年邁祖母等一系列變化。15年來,梁秋莎一路陪伴這個孩子,不單解決了上學、生活等方面的經費問題,更一直鼓勵她,讓她能夠以健康的心態去應對人生的各種難題。如今,小梁順利考上了汕頭大學,有着光明的前程。至今,兩人還不時聯繫。

為了更好地幫助成長中的「雙非」兒童,2005年,在梁秋莎的推動下,穗港青少年服務中心成立。2008年,因應社會服務需求升級,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又與當地合作,成立穗港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圍繞家庭,提供親子教育、社區融入、社區禁毒等多元社會服務,在內地開創政府購買NGO服務、提供綜合家庭服務的先河。

2015年,按照穗港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模式,由政府主導全廣州市建立起了180多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現統一稱社工服務站),遍及每一個行政街道。

人口流動增多 社工角色加重

回想首次以社工身份來到廣州時,她還是一個長髮飄飄的姑娘,25年過去,如今年過六旬的梁秋莎頭髮變短、變白,但她並未打算停下腳步,就在2021年,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廣東辦事處正式獲批成立,作為首席代表,梁秋莎不懼疫情親自來到廣州處理相關事務。對她以及粵港社工合作來說,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從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輔導服務中心到穗港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成立,香港金紫荊勳章獲得者、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總裁邱浩波都參與其中,是重要的推動者和見證者。

「事實上,內地社會工作專業及社會服務在這25年間發展迅速,我們亦有見國家愈來愈重視。隨着大灣區加速發展,區內人口流動增多,我們預期會有不同類型的家庭問題出現,社工將在這個時候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為國家發展大局出一分力。」邱浩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