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說到王安石變法,簡單地介紹了王安石變法時面對的反對派勢力有多龐大,也多了一個角度去理解為什麼「熙寧變法」最後會失敗收場。在教科書中,「熙寧變法」之後的課題,大概就是直接跳到北宋滅亡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這轉接非常突兀,怎麼變法失敗就要滅亡了呢?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今期就補充多一點這段被教科書忽略的故事。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兩者中間差了多少年的時間。「熙寧變法」在1068年開始,至「元祐更化」結束,那是1086年左右的事,至於象徵北宋滅亡的「靖康之變」,則是在1127年。細心數一數,這中間只相隔了數十年時間,如果從皇帝方面去數,支持「熙寧變法」的宋神宗死於1085年,之後由其子繼位,是為宋哲宗;哲宗死於1100年,之後就是我們熟悉的宋徽宗繼位,前後也不過是幾任皇帝而已。

要說這幾十年之間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由變法演變成滅亡,就得回到「元祐更化」的年代說起。上星期說過,宋神宗一死,以太皇太后身份臨朝的英宗皇后高氏就召回司馬光,盡數廢除新法,而王安石也於1086年病逝,舊黨重新執政。不過,司馬光也在幾個月後緊隨王安石而去,舊黨內部就開始分裂。

當時北宋朝廷還是有不少名臣,例如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兄弟,以及蘇軾、范純仁等,但這批名臣沒了王安石這個共同目標後,就自己內鬥起來,其中又以程頤和蘇軾互看對方不順眼最為嚴重,繼而演變成兩大黨派互相攻擊,令高太皇太后不勝其煩,最終把蘇軾外放地方官。

隨着高太皇太后於1093年離世,哲宗皇帝親政,北宋又開始新一輪黨爭。哲宗皇帝年輕,一心想追隨父親神宗皇帝的腳步,於是又召回新黨大臣,例如章惇等,然後復行「熙寧變法」的一些內容;至於舊黨,當然又被趕出中央,例如蘇軾這次就被送到嶺南去,先貶廣東惠州吃荔枝,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最遠貶至海南島儋州。

哲宗當了幾年皇帝之後,於1100年病逝,享年才23歲,由弟弟趙佶繼位,是為宋徽宗。徽宗皇帝的「英雄事跡」,大家心中有數,就不多提了,簡單來說就是窮奢極侈,激起民憤,然後又想聯金滅遼,結果遼國是被滅了,但金人繼續南侵,把北宋也滅掉。較為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任用蔡京為相,蔡京也是新黨一員,曾經推行經濟改革。

看了以上這段歷史之後,不知大家對北宋末年的歷史有沒有新的認識?其實歷史中對於這一段時間執政的各人,評價也很有趣,例如對王安石的評價,有人認為王安石的「熙寧變法」直接導致了日後「靖康之難」、北宋亡國,但也有人認為那只是南宋皇室為了幫宋徽宗開脫罪名,才把責任推到王安石身上,真正要負責的應該是宋徽宗和蔡京,王安石的變法其實對北宋來說是件好事。

又例如對高太皇太后的評價,雖然她廢除新法,但她執政時真正做到政治清明,被評為「女中堯舜」,可見就算不執行新法,北宋還是運作得好好的。

至於宋哲宗,雖與高太皇太后各走極端,但《宋史》對他的評價是「元祐之政,庶幾仁宗」,政績可與宋仁宗相提並論,是一個甚高的評價。

◆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逢星期五見報